微信登录
注册忘记密码
查看: 2194|回复: 0

2012年湖北十堰一处山洞,每年吐出大量活鱼,专家:这鱼不能吃!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3-7-25 18:06: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师渂
编辑|t
<hr>
湖北省十堰市郧县皮家村,是一处十分寻常的小山村,但是近年来却因为一件事情而备受关注,那便是被村民们称为“流鱼洞”的奇观。

每年的清明时节,这一处山洞都会有许多泉水喷涌而出,而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的便是这山水中还会夹杂着大量的活鱼。

原本这只是村中的居民们知道的秘密和传统,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了这一现象。

村民们出于好奇心和探究心,也主动邀请了记者、专家前来考察,并最终揭开了这一神奇现象背后隐藏的秘密。

但秘密揭开后专家的一句话却让大家大吃一惊:这鱼不能吃!

“流鱼洞”背后的秘密是什么?探究秘密的过程中有着哪些故事?如今洞中的鱼儿们的命运如何?村民们又是怎样对待这样的结论的?
(郧县皮家村)



下面就让我们一探究竟。


一探究竟


热心的记者本来也对皮家村的流鱼洞有所耳闻,却一直没有机会去一探个究竟,此番村民自己找上了门,她自然也是欣喜万分。

而她提出在当地的水产局有一个专门研究淡水鱼的工程师,名叫官爱信,他是不是会知道一些什么呢?

来到水产局后,官工程师很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在看到鱼的标本后,官爱信也有些疑惑,但他很快拿出了一本《湖北水利志》,在这之中,他们终于找到了答案。

在书中,他们找到了一个与手中标本几乎一致的图片,而图片下面的文字显示,这种鱼的名字是多鳞铲颌鱼。
(多鳞铲颌鱼)




它的分部范围主要是嘉陵江水系和汉水水系的中上游,淮河上游,渭河水系还有伊河、海河、洛河上游以及山东泰山。

书中还记载这种鱼鱼肉嫩,味道鲜美,有滋补明目下乳的功效,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长期以来村民们会把他当成餐桌之上的美食。

但奇怪的是,在当地之前并未出现过这种鱼类的记载,而问水产局里的一些同事们,他们也说没有见过。

这是,到访的村民也提到了一个奇怪的点,那便是在流鱼洞的一侧就有着一条淡水河,但是在这个淡水河里也不存在这种鱼,只有洞中才会留出。
(官爱信)




于是官爱信和村民们提出是不是可以拿着鱼到市场上去问那些长期售卖活鱼的商贩们,他们的经验十分丰富,有可能知道。

紧接着,一行人就兴冲冲地来到了当地的水产市场,可惜的是,经过一个半天的各种询问,都没有得到一个明确的结论。

大部分商贩都说没有见过,少数几个说有模糊印象的,却一下子也说不上来是在哪里见过的,而关于品种的问题则更是一头雾水了。

此番水产局之行,虽然帮助大伙儿弄清楚了鱼的种类,但是关于流鱼洞内部到底有着什么秘密,最终促使着这些在当地根本难得一见的鱼会在几个月的时间内大量涌出的疑问依然没有得到解决。
(官爱信)




就在众人一筹莫展之际,一个消息的到来让大家都激动和兴奋了起来,原来流鱼洞的消息传开之后,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而一位鱼类学家也注意到了这一消息,那便是中科院动物所的鱼类研究员张春光,经过长途跋涉,他于清明节前,也就是传说中开始出鱼的时节来到了皮家村。

刚进到村子中,张春光就闻到了家家户户中传出的阵阵香味,毫无疑问,村民们已经开始像多年以来一样,开始用多鳞铲颌鱼制作美味佳肴。

张春光来到一户人家,和村民们一起品尝这美味,很快,他也竖起了大拇指,对这种鱼的味道赞不绝口。
(张春光)




紧接着,张春光的团队就拿到了一条刚刚捕捉到的活鱼,进行了专业的解剖,通过解剖发现,在鱼的消化道里,没有任何残存的食物,所以鱼吃起来并没有土腥味。

这就有了一个新的疑问,这种鱼在洞中是靠什么为生的呢,他们的进食习惯又是如何?

这时,有人提出了一个猜想,是不是在山洞的另一侧,有人在饲养这种鱼,由于疏漏,才让这种鱼流到了这边。

但当村民一行人来到山的对面询问时,发现根本没有人在养鱼,况且这千百年来都有流鱼洞的传说,那么关于人工养殖的猜测自然也就站不住脚了。

带着这些疑问,张春光在村民们的带领下前往了山中大名鼎鼎的流鱼洞,希望在那里得到问题的答案。
(张春光)




距离流鱼洞还有着一些距离时,张春光心里的疑云却已经慢慢散开了,看着眼前山水的形状、分步,他觉得无比熟悉。

事后他回忆到,其实在多年以前,他就曾经接触和研究过这种鱼类,而这种鱼类分步的环境大多十分相似,与皮家村中的风景更是如出一撤。

但是当他说出鱼的名字时,众人又吃了一惊,因为他口中的名字并不是前文我们曾经提到过的多鳞铲颌鱼,而是多鳞白甲鱼。

这是怎么一回事,难道官爱信工程师和《湖北水利志》的记载出现了错误吗?


上天恩赐“流鱼洞”


如果要问郧县皮家村的村民们,“流鱼洞”是什么时候有的,又为什么会流出鱼,流出的鱼属于什么品种,那只能是一问三不知的。

无论是年纪多大的村民,唯一的认知与记忆便是,从他们记事起,每一年的清明节前20天左右,人们便会聚集在洞前,用蓝字承接那随水流喷涌而出的一条条小鱼。
(流鱼洞)




世世代代,祖祖辈辈,这在皮家村早已经形成一种传统,虽然不知原因,但村民们都对“流鱼洞”有着深厚的情感。

从古时候起,此处的村民就认为这是上天对勤劳的他们的一种恩赐,到了现代,封建迷信已不再流行,但他们依然认为拥有这一个“流鱼洞”是一种莫大的幸运。

村民们获得活鱼后,或带回家继续饲养,或拿到县里的集市上去出售,获得一笔收入,又或者直接把小鱼们变成一道道餐桌上的美味。

这种鱼的做法说起来也简单,只要放到锅中,将油烧到沸腾,将鱼放入,再浇上一些食用盐即可。
(村民进行烹饪)




虽说做法简单,但是鱼肉却十分的滑嫩鲜美,在当地是一种著名的美食。最关键的是,从洞中流出的鱼十分干净,无需再进行额外的清理。

流鱼洞的洞口原本大小适中,但随着水位连年的上涨,洞口的面积是越来越小了,不仔细看很难分辨,自然也难以寻找。

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流鱼洞的存在只是居住在此处的村民们心中的秘密。

不过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这样的传闻和怪事也很快流传开来,附近村、县的居民们也都知道了流鱼洞的存在。

闲暇时光,他们便会拖家带口来到皮家村中串门、旅游,尤其是清明时节前后,人们还会带上一个篓子来装鱼,屡屡是满载而归。
(村民们吃鱼)




据当地一个比较了解流鱼洞的村民透露,流鱼洞每年从清明前后开始大量吐鱼,一直会持续到八月底,总共会有上千斤的活鱼流出。

随着游客越来越多,当地的村民也经常会被问到,流鱼洞的原理是什么?鱼儿为什么会生活在洞里又为什么每年固定时间流出?这种鱼叫什么?

时间一长,原本已经习惯了流鱼洞存在的村民们也渐渐有了好奇心,这个在村中陪伴了他们一代又一代的流鱼洞中到底有着怎样的秘密,真的会像先人们所说的是上天恩赐吗?

带着这些疑问和刚抓上来的鱼,几个村民代表全村来到了郧县的一处新闻报道机构,希望通过记者的帮助来揭开困扰他们的疑问。
(洞中流出的鱼)




而从这开始,流鱼洞的秘密也终于要慢慢揭开了。



  • 鱼的秘密
  • 张春光兴趣盎然的说道,自己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就专注于对中国境内分布的珍惜淡水鱼类的研究,而多鳞白甲鱼他在之前也有所接触。
(多鳞铲颌鱼)




接着,他对着众人解释道,并不是官爱信工程师和《湖北水利志》中的记载有什么错误,多鳞白甲鱼是这种鱼类现在的名字。

而在多年以前,它们正是被称为多鳞铲颌鱼,书中的名字之所以没有被更改过来,可能是因为版本过于老旧的关系。

张春光还提到,若从形态上来观察与命名,多鳞铲颌鱼显然更符合这种鱼类的特征,但是近年来科学家们通过更深入的鉴定发现这种鱼是属于白甲鱼属的,因此改了名字。

什么是铲颌?这与这种鱼类的鱼嘴形状息息相关。
(张春光在流鱼洞)




铲颌鱼和普通的鱼类最大的区别便是它们嘴的形态,这种鱼看上去似乎有着双嘴唇,这是因为他们的上颌比下颌要更突出、更长。

常见的鱼类嘴一般都在前面,也被称为嘴端位,而铲颌鱼的嘴则在头部的俯面,也就是口下位。

下颌呈现的形状是一个很锐利得到圆,而且是非常发达的胶质化结构,十分类似于人们指甲的角质化蛋白质结构。

这样结构的鱼嘴有些像我们平时炒菜用的鱼嘴,因此最开始被命名为铲颌鱼。这样的鱼嘴也便于他们去啃食石头上生长的藻类。

而他们分布的地方基本都是有山有河,且河水一定不能受到污染。
(张春光在流鱼洞)




所以很多地方这种鱼都已经消失不见了,皮家村比较偏僻,也没有受到污染,环境也都十分适应这种鱼类的生存。

张春光还提到,这种小小的鱼类,在大江大河的干流是找不到的,只会分布在山区溪流,所以一般人很少会见到他们,自然也就不知道名字、种类等信息了。

而由于铲颌鱼的数量近年来急速的下降,所以被列入了珍稀的保护鱼类名单,张春华笑着说道:“这鱼可不能再吃了!”

有了这些答案后,疑问还剩下两个个,那么便是鱼为什么会从山洞里随着急流喷涌而出以及山洞里真的有空间提供给它们生存和繁衍吗?
(程晓武所长)




术业有专攻,仅仅依靠鱼类学家张春光的力量还不足以解释所有问题,湖北十堰市国土资源局的地质学家程晓武所长很快赶到流鱼洞。

到达之后,他并没有像张春光一样对流鱼洞进行探究,而是把注意力放到了泉眼附近的山体。

经过几天的采样和勘探,他发现了这个地区山体的特征。

皮家村是一个典型的石灰岩地区,也被称为喀斯特地貌,这种地貌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

这种地表由于一些水的冲蚀作用,会发育形成一些溶沟,也包括石笋,石林等,流鱼洞就是在这种作用下形成的。

程晓武所长提出,在这种地貌下方,很有可能会有暗河的存在,而鱼类很可能就生活在暗河的水中。
(山洞中)




这一番话突然点醒了在场的一位村民,他向众人诉说起了一个发生在他年轻时的故事,而这个故事,也最终揭开了埋藏在地底深处的秘密。



  • 流鱼的真相

据村民的回忆,在年轻时,他和几个好朋友就对流鱼洞的秘密十分好奇,有一天他们便壮胆来到了洞里一探究竟。

洞中大概有半间房子那么大,高度足够一个成年人站立,接着一点微弱的光芒可以看到远处似乎有着水源。

由于不敢走近,他们没有看到水源的具体情况,但他很笃定地说水源不在侧面,不在里面,更不在上方,而是在地面上,应该是从地下来的。
(山洞中)




这下子,疑问就还剩下最后一个,鱼是怎么进入到山里,为什么在每年固定的时间又要从洞里出来。

这时,张春光结合多日来的发现和自己的专业知识给出了判断。

他认为,这种铲颌鱼属于暖水型鱼类,冬天水温过于寒冷,不适宜这种鱼类生存,他们便会寻找一个避难所。

而山洞里在冬季会比外面的水源更加温暖,它们便顺着河水来到洞中度过严寒,会在短期内大量聚集在山洞中的地下河里,而它们的食物就是我们曾经提到过的石头上的藻类。

但奇怪的是,人们每年只看到固定的时间它们会大批量的出来,却从来没有人看到他们是怎么进到山洞里面的,难道山洞是一个只出不进得到“聚宝盆”吗?
(流鱼洞)




关于这一点,张春光也给出了一个科学的解释,那便是鱼入洞时并不是统一的,因为他们从四面八方而来,零零散散,再加上体积很小,便不会被注意到。

而到了出洞的时节,由于洞口很小,有大量的鱼要在的短时间内通过,便形成了大量鱼一下子涌出来的奇观。

那么这些鱼在同一个时间出洞是为了什么?

一个村民提到,清明节前出来的鱼,它们的鱼翅通常呈现出很浅的红色,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红色会逐渐加深,当加深到鲜艳的红色时,也就意味着今年的流鱼差不多要结束了。

张春光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很快意识到,这种鱼类的鱼翅呈现红色很可能是到了交配繁衍的时节。
(洞中流出的鱼)




洞中的冬天虽然比外面温暖,但当春天到来,洞里反而会比室外阴冷,对水温检测也佐证了这一点,洞中的水温约是七摄氏度,而春天外面的河水则有十度以上。

鱼类的繁衍交配需要一个相对温暖的环境,因此他们会集中在春季到夏季一起随着流水出洞,然后在秋冬季各自返回山洞中。

至此,湖北十堰郧县皮家村神奇的流鱼洞的秘密终于被全部解开了。



  • 结语
  • 经过专家们的努力,村民们终于弄清了困扰他们数年的秘密,同时,他们也为自己的村中存在着这样的珍稀鱼类而自豪。
(多鳞铲颌鱼)




他们自发的开始宣传,停止对于这座鱼类的捕捞,他们希望留下一方净土给这些可爱的生灵。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也正是我们关注生态问题的初衷和最终希望实现的目的与梦想。

如今的皮家村,依然有络绎不绝地游客前来观摩流鱼洞,但是人们都很自觉地与洞口保持了距离,真正做到了给鱼儿们一个安静的生存环境。

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123@shiyan.com)删除!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