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登录
注册忘记密码
查看: 1737|回复: 0

[我要爆料] 姓甚名谁:中国人的姓名学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2-8-20 21:35: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咱们谈谈中国人的姓名学。


中国人的姓氏,最早起源于部落的名称,或者部落首领的名字,主要是用来区别部落中不同首领的后代。因此姓氏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的婚姻形式从群婚制转变到了血缘婚姻制。所谓血缘婚姻制就是一个家族中,同辈分中的男女可以互为夫妻,但是不同辈分之间,比如祖先与子孙,或者父母与子女之间不能互为夫妻。这个婚姻制度的主要意义是,排除了祖先与子孙,或者父母与子女之间互为夫妻的可能性。在这个阶段,同袍兄弟姐妹之间的婚姻是合乎道德的。


但是最早时期“姓”与“氏”的意思是不同的。“姓”字是一个会意字,左边是一个“女”字,右边是一个“生”字,因此从“女”从“生”。上古八大姓:妊、姬、姜、姒、瀛、妘、妫、姚,其中都含有女字,所以与母系社会有关。


而“氏”字最早的含义是指“神祇”,是远古时代对部落首领的尊称。比如盘古氏,燧人氏,神农氏之类的。后来衍变成姓的分支,就是氏族,就是有着共同祖先的成员。而氏族内部之间是不能通婚的,所以“氏”的作用就是为了以示分辨和区别。


到了夏商周三代,“氏”又衍变成了贵族宗族的称号。因为随着同一祖先繁衍的后代越来越多,虽是同一家族的成员,但往往也会散居各处。而散居各处的各个分支的子孙,除了保留姓以外,还要为自己取个单独的称号作为标志,这个就是“氏”。这样一来,“姓”就是一个家族所有后代的共同称号,而“氏”就是从姓中派生出来的各个分支。


“姓”产生以后,世代相传,一般不会改变。但是氏则会随着封邑,官职,职业,住地等因素发生改变。因此就会出现同一个人的后代有几个不同的氏,或者父子两代同姓不同氏。另外不同姓之间也有可能会用同一个方式命名“氏”,因此也会出现虽然姓不同,但是氏相同的情况。


在上三代时期,一般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是用来区别身份的,贵族才有氏,平民有名无氏。姓是用来区别婚姻的,同姓之间不能通婚。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远古时期的姓氏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主要是姓与氏之间的差异越来越模糊不清。战国以后,平民也开始有了姓,所以也才有了所谓“百姓”一说,代指平民大众。秦汉以后中国的姓与氏开始合二为一,统称“姓氏”,到唐宋以后,中国的姓氏学体系就基本定型了。


中国历史上先后出现过一万两千多个姓氏。其中单姓五千多个,双字的四千多个,三到九个字的有二千多个。现在通用的姓氏有四千七百多个,其中双字姓氏有一百多个,剩下基本都是单字姓氏。三个字或者三个字以上的姓氏基本已经绝迹了。所谓“百家姓”就是最常见的一百个姓氏,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80%。在汉族中基本平均是每三十二万人共用一个姓。


传统的汉族姓名系统包含“姓、氏、名、字、号” 五个部分。因为秦汉以来姓氏合一,所以也可以简称为“姓,名,字,号”四个部分。在姓名系统中,名通常都是二个字,第一个字是表示辈分的,而后一个字是区分个体的。比如,张学良,姓张,学字辈,单名一个良。他这一辈的兄弟和堂兄弟都是学字辈,只是单名不同,有所区别。他弟弟张学铭,张学曾,张学思。所以所谓“姓名”都是受之父母,但“字”不同,“字”通常都是本名之外的一个正式代称。一般来说,按照中国人的社交礼仪,本名一般是长辈称呼或者本人自称,朋友同事之间是不能直呼本名的,称呼别人的“字”,是一种对他人的尊重和礼貌,而“字”一般是完全可以充分体现个性的自我选择。中国人也有所谓“以字行”的说法,就是“人以字行于世”的意思。比如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人是以字闻名于世,但是本名反而不为人知的。


比如屈原。屈原是芈姓,屈氏,名平,字原。所以“原”是他的字不是他的名。比如项羽。“羽”也是他的字。他的名是“籍”。比如蒋百里,他的本名是“蒋方震”,字“百里”。


所谓“号”与“字”的作用相似,有点像今天人们说的笔名或者艺名,也就是通过“号”言意托志。比如诗人有诗号,画家有“画号”,出家人有法号或者道号。比如苏轼,字子瞻或者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所以苏东坡的“东坡”就是他的号。


“字”与“号”的选择,一般要有典可出可寻。就是得有个古籍经典的出处来源,不能信口开河或者测字算命。比如,蒋介石,他本来在家谱中名字是“蒋周泰”,也就是说蒋家他这一辈都取周字,他的名是泰。蒋中正,字介石是他后来给自己取的名和字,所以其实这也可以理解为“中正”是他的字,介石是他的号,或者像苏轼似的,中正和介石都是他的字。


而这个“中正”和“介石”的典故就来自易经。易经豫卦六二爻的爻辞说,介于石,不终日,贞吉。象辞曰:“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意思就是说,原则规矩犹如石头一样不可逾越,自律和克制才能居中取正,是为人之本,当然也有人认为“中正”来自《礼记》中的乐记,中正无邪,礼之质也。故宫养心殿雍正御题的匾额也有“中正仁和”这个说法,所以说“中正”和“介石”都是有来源和出处的。


比如钱钟书,字黙存。“默存”典出《列子周穆王篇》,“王问所从来,左右曰:王黙存耳”。《列子周穆王篇》讲了一个很魔幻的故事。说周穆王时,从最西方的国家来了一个有幻化能力的人,他能入水火,穿金石,翻江倒海,挪移城池,悬在空中不坠落,穿墙过物不被阻隔,千变万化,无穷无尽,既能改变事物的形状,又能改变人的思虑。周穆王把他敬为天神,奉为上宾。一天,这位化人带周穆王一番神游宇宙外太空之后,周穆王再回人世间睁眼一看一切照旧,好像就跟做了个梦一样。所以周穆王问左右侍从,说:“王问所从来”?你们刚才看见我到哪儿去了吗?左右说:“王默存耳”,只看到大王默默地坐了一会儿。


周穆王很是困惑,只得再问化人,你刚才带我去的是个什么地方?我到底是不是真的去了那个地方呢?化人说你的身体没有动,还在这个地方,但是你的精神离开了这里与我一起去了那个地方。所以这个故事说的是,周穆王是无法和他的左右分享和交流他的思想和感受的,因为他的左右无法理解和体会周穆王的所感所想。按今天的话说就是,不在一个频道上的人无法沟通。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姓名学的字与号实际上是“言意托志”,既可以显示出学养,也可以表现出旨趣,境界和志向。


现今国人,大多已无家谱可依,所以也就再次简化又将“名”与“字”合二为一。“名”也就是“字”,“字”也就是“名”。但起名字应该依典而出,有典可循,应该是一个中国姓名学的基本原则,也是文化传统。


从古至今没有靠所谓测字算命、五行盈亏平衡来起名字的说法。这可不是什么传统文化,而是庸俗文人邪说惑人的旁门左道,跟文化与传统一点关系都没有。这是伪文化和没文化

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123@shiyan.com)删除!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