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登录
注册忘记密码
查看: 903|回复: 0

弘扬工匠精神,传承“非遗”文化:榉烨团队接力“英山缠花”传承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1 天

[LV.4]偶尔看看III

发表于 2022-5-26 19:59: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白居易《长恨歌》中的“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到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中描写的“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都记载着古人喜爱头戴簪花的习惯。但由于当时条件有限,普通的花卉无法长期保存,所以一些手巧的人便制作了绢花、缠花、珠花等人造花卉。我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年龄很小的时候,就在偶然之间见到过缠花,那时候只觉得缠花看起来漂漂亮亮的。年幼的我对它没有太多的兴趣,不久之后也就将这件事情抛之脑后了。在我长大的这十几年间,我再也没有见到过缠花,也没有接触到与缠花有关的信息。直到今年榉烨三下乡团队成立前夕,在我们确定支教地点为黄冈市英山县后,我在了解英山文化历史的过程中,再次看到了它的身影,也正式的知道了它的名字“英山缠花”。现在“英山缠花”已经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依旧只有少数人了解这项技艺。这让我替它深感遗憾。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文化根脉的活态流变。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是中华文脉的薪火延续,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最佳体现,更是文化自信的有力彰显。为了让留住小时候的记忆,也为了弘扬中国非物质文化,我决定把对“英山缠花”的宣传与教学加入我们团队的策划之中。为此我们团队首先需要有一个熟悉和了解缠花文化的人,很显然,我自己没办法去承担这项任务。于是我们在学校内部征集到了一名从小到大都在学习学习和制作“英山缠花”的队员。何同学出自书香世家,从小就学习琴棋书画和缠花刺绣等技艺。她和我说,这么多年过去了,其他的技艺她大多都忘掉了,只有缠花这一项她一直在坚持。何同学对缠花的这份热爱让我深深动容,数不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埋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如果不是那些依旧在为非遗文化苦苦坚持的人,或许以后我们能见到的,就更少了吧。
缠花的宣传和教学进行得非常顺利,那些小孩子们都被“英山缠花”漂亮的外观和深厚的历史文化所吸引,一丝不苟的跟着何老师学习缠花的制作。不少同学下课了还意犹未尽,依旧拉着何老师询问自己不熟悉的制作步骤。“英山缠花”的制作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制作一片叶子有时候都要花费数十分钟。但是同学们丝毫都不畏惧艰苦,最终都完成了自己 的作品。
这次“英山缠花”传承活动的成功举办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尽管这么多年不曾广泛地出现在人们面前,但是当它出现的时候,还是让我们着迷。也许我们做不到像何同学他们这样,用十几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守护“非遗”文化。但是我们至少应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在宇宙和历史的长河中,一个民族何以证明它的存在?肉体易逝,而精神永存!唯有把五千年的民族共同记忆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我们这个民族才能在千百年后,仍有东西可以留在这个世界,证明我们来过!

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123@shiyan.com)删除!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