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登录
注册忘记密码
查看: 809|回复: 0

第三届胶东散文年选优秀作品奖系列()李心国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2-5-20 06:18: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三届胶东散文年选

优秀作品奖

我的舅外公解桐英

文/李心国

第一次见到舅外公是在他刚出狱后不久,那时我正在姥姥村上初中。姥姥要去看望她二十年没见的弟弟,我便骑着姥爷的破旧自行车带着姥姥迂行十多里到了舅外公家。

很小的时候就经常听妈妈讲起她的舅舅。第一次见到舅外公,他的形象和想象中差别不大。一米八多的汉子,清瘦的身材,微微有了些驼背。染满了清霜的银发下,一双深邃的大眼总是感觉有些若有所思。说话很轻,即便是偶尔流露出来的激动,最多也就是轻轻地加重了一下语气。话语不多,总是很认真地听别人说话,很少插语。但是他说出来的每一句都是经过认真思考后的,而且需要好好的琢磨一番。所以,初次见面,就给我一种和蔼、睿智、久经风霜的感觉,不经意间还隐现着刚毅和威严。年老的姐俩慢声细语地聊着过去的岁月,没有激动,甚至没有对舅外公二十年冤屈的抱怨,让我觉得岁月的磨砺已经让这对饱经风霜的老姐俩就像是跋涉了冰天雪地后又在缓缓流淌的小溪边相聚,回味着儿时的趣事和大半辈子的足迹,娓娓道来,平静而又惆怅。



出生于一九一六年的舅外公小时候家境贫寒,偌大的家族供不起一个上学的孩子。后来,村里一个家境殷实的叔伯觉得不继续上学可惜了这样一个天资聪颖的孩子,便由他出资赞助上学。舅外公后来考上了当时的山东省立第二乡村师范学校,也叫莱阳乡师。在当时,能考上全省为数不多的师范学校,影响不亚于现在考上清华北大。况且在那个战乱而又贫穷的年代,读书人本来就是凤毛麟角,能考上乡师,简直就像是状元及第,方圆几十里也是无出其二。当时的校长是大名鼎鼎的董风寰,后来是大文豪吴伯萧。何其芳、老舍、都曾经是舅外公的国文教师。受这些享誉海内外的文学大家的影响,舅外公如饥似渴地吸收着知识,并且坚定了教育救国的理念。直到被冤屈的二十年大狱回来,每次交谈,总能感觉得到他的文学功底非是一般。

四年的乡师学习,舅外公还是坚信教育救国,所以毕业后就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当时正是抗日战争爆发,原本宁静的学校当然受到了战争的骚扰。他和老师们表面上不敢不顺从,但是暗地里还是向学生们灌输爱国思想。前些年他参与策划的电视剧《寒夜烛光》就是以这段经历为线索,基本还原了当时的情景。剧中女主角原型的解家风正是他的同事。受他们的影响,他的学生中一大批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道路,而且许多以后活跃在教育、科学文化和政治领域。其中就有后来的几位大学校长,国务院副总理和许多省部级干部,以及国民政府的高官、教授。他出狱后经常有移居台湾的学生和国内外知名人士来看望他。可以说,真正的桃李满天下对他来说确实是名副其实。但是他一直保持低调,生活质朴就简,从来没有依仗这些发达了的门生为自己和家人谋利益。

后来由于日寇的高压,他不得不暂时离开了自己发誓一辈子教书育人的教育工作,在同乡的邀请下步入了兵营。他也曾带兵打仗,但是只对外,从不对内。假如是骚及老百姓的事情,他便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加以制止。一九四七年还乡团闹得那么凶,一街之隔的义谭店杀害了那么多共产党员和农会骨干,其中就有年仅十九岁在烈火中永生的解文卿烈士。当时村里的地主还乡团也想效仿,在他的坚决制止下,他所在的沙汪庄村没有杀害一个人,这些他从来没有提及。眼看着国民党的腐败和节节败退,他便脱离了兵营,来到青岛继续从事他的教学生涯,在国立十六中当上了国文教师。受他的影响,学校成立了纯文学的学社,他作为发起者和主要骨干,带领文学爱好者在文学的海洋里辛勤耕耘。然而五七年的反右和肃反扩大化,硬是把他们的文学社说成是特务组织,他也就背着黑锅,度过了二十年的牢狱之灾。出狱后他一再申诉,而且有那么多的老师同事和学生作证,这才得以平反。



然而,经受了二十年牢狱之灾的舅外公出狱后面对的是清贫的家境和四个没有成家的儿子,以及被岁月压弯了腰的老伴。在那个唯成分论的年代,谁都不敢把闺女嫁给家庭出身不好的男人。一家子老实巴交,在村里口碑很好。面对着这样的窘境,舅外公很是愧疚。所以,回家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儿子的婚姻。左邻右舍,三里五村都知道舅外公是冤枉的,我的几个舅舅仪表堂堂,更是勤劳,肯吃苦。舅外公硬是在这样困难的处境下很快为四个儿子成了家,盖了新房,弥补了对儿子和家庭的愧疚,了却了自己的心愿。

随着舅外公的平反和政策的落实,一家子的处境越来越好。作为三十年代的知识分子,舅外公认识到国家的政策就是让老百姓富裕起来,所以,他瞅准了时机,承包了村里的果园,凭着自己在监狱多年练就的技术,很快就获得了收益。他们家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批富裕起来的农民。这不能不说是经历了风风雨雨的老知识分子独到的眼光。后来,村里一处废弃了多年的大院要转让,舅外公硬是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力主让舅舅买了下来。随着城市的开发和发展,舅舅的大院开发成了商业用房,获得的收益也是蔚为可观。所以,回到家乡后不到几年,舅外公一家已然成了村里的望户,也受到了人们刮目相看和由衷尊敬。



晚年的舅外公一直过着平淡舒心的生活,读书看报是他每日必须的日程。他时刻关注着农村的发展和人民的需求,每当国家出台了有关农业发展的新政策,他便仔细掂量,做一些调查研究,通过书信和时任分管农业的副总理,他的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反映农民的受益和呼声,为国家的惠民政策拍手叫好。当地领导也对他极为尊重,经常问寒问暖,而他从来没有因为自己的特殊身份提出任何利己的要求,倒是积极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献策献力。为了繁荣家乡的文化事业,他和作家莫曾夫共同策划,以他当年和水沟头高等完小的老师们带领学生宣传抗日爱国的经历,编剧并拍摄了电视连续剧《寒夜烛光》,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

如今舅外公去世已经二十多年了,他的音容笑貌和淡然的神态依然不时地浮现在我的眼前。他对社会发展的中肯看法和对共产党的由衷拥护,影响了不只是身边的儿孙,就连我们这些经常去看他,听他聊天的后辈也是受益匪浅。他经常说,共产党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就非常地了不起。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出现这样那样的不和谐,都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相信共产党肯定会中肯地加以应对,没什么了不起。反而那些过上了好日子,对社会说三道四的人,应该从历史的角度好好地反省。他坦然低调的生活,从不提起自己的冤屈,就像没有发生一样。一个看淡一切,热爱生活,低调做人的老知识分子,就像是一棵生长在瘠土乱石上的不老松,不畏严霜,笑面世俗,始终让人不能忘记和深深地崇敬。

欢迎投稿,胶东散文投稿邮箱:jiaodongsanwen@sina.com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123@shiyan.com)删除!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