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登录
注册忘记密码
查看: 3390|回复: 0

从十堰出发,重走500公里汽车长廊!探寻东风公司创业史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1-9-14 10:30: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十堰到襄阳再到武汉,500公里汽车长廊串起一部东风发展史。以东风公司为依托,2000多家汽车及零部件企业落户汽车长廊,擎起整个湖北的汽车工业。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东风公司建设50周年之际,以“奋进五十载 卓越创未来”为主题,东风公司发起一场重走500公里汽车长廊活动,沿着当年的发展轨迹,展开一次寻根、传承、铸魂之旅。

9月1日,活动首站走进十堰,在对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东风越野车有限公司、东风汽车零部件(集团)有限公司50年来旧貌换新颜的探索中,了解东风公司的根基与血脉,感受“马灯精神”的坚守与传承,体验十堰从“山城”到“车城”的壮阔历程。
“奋进五十载 卓越创未来”重走500公里汽车长廊活动首站走进十堰。

第一站 寻根老物件,重温二汽建设激情岁月

重走500公里汽车长廊,从寻根开始。9月1日,在东风44厂一间极富年代感的厂房里,以干打垒和芦席棚为背景,现场陈列着各种二汽建设时期的老物件,工作证、搪瓷缸、斗笠、自行车、电视机、铜水壶、EQ240模型……将人拉回那个艰苦拓荒的年代。

“这是我在5761厂工作时的工作证。”今年70岁的李成业是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车辆工厂退休职工,他讲述了东风老物件与车城十堰的故事。

1969年,李成业随父亲从长春一汽来十堰建设二汽。“当时还没有铁路,坐汽车颠簸8个多小时才进山。”李成业说,他们第一天住的就是芦席棚,四面漏风,还没有灯,他一宿没睡。“我问父亲为什么放弃一汽优越的条件来十堰。父亲说,二汽是军工企业,一定会好起来。”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车辆工厂退休职工李成业(左二)讲述东风老物件与车城十堰的故事。


捧起一个搪瓷缸,李成业感慨万千,这是1973年厂里奖励参与二汽建设的纪念品。李成业说,他将搪瓷缸留到现在,就是要让后人见证一代东风人艰苦创业的历程。

一个铜水壶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这是二汽突击队使用过的。”李成业说,那时在野外没办法烧水,就将装满水的铜壶直接放在火堆里烧水喝。

在二汽建设时期,建设者们住在芦席棚里,第一台卡车也是在芦席棚里组装出来的。“看这张老照片,由于酷暑难耐,一名工人几乎裸着身子在工作。”李成业说,第一代东风人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拓荒创业。

“青春临堰应号召,肆涸荒山人烟少。朝齑幕盐居席垒,凿饮耕食陌泞道……”东风锻造有限公司铸造二厂退休职工成时举今年已82岁高龄,他以一首诗讲述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东风锻造有限公司铸造二厂退休职工成时举以一首诗,讲述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我们响应毛主席‘三线’建设的号召来到十堰建设二汽,当时住芦席棚、干打垒,吃水靠自己挖井,早上吃咸菜,晚上就盐水下饭。”成时举说,尽管条件艰苦,但他们无怨无悔。
老物件展示。


一盏马灯、一根扁担、一双草鞋、一顶斗笠……这些激情岁月时期的物件,提炼成东风的“马灯精神”、“芦席棚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东风人砥砺前行。

第二站 探领先之心,致力“中国的东风世界的东风”

在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老中青”三代东风人讲述他们所经历的难忘时刻。

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的战权理夫妇,留下还未断奶的半岁女儿,毅然踏上十堰这片热土。作为最早一批东风建设者,他亲历了两吨半越野车生产准备和试生产的全过程。
清华大学毕业的战权理亲历了两吨半越野车生产准备和试生产的全过程。


“2月的十堰,寒风凛冽,一到夜里,屋里四处漏风,有时不得不用电灯泡烤褥子取暖。”战权理说,现在不同了,谁看到车辆工厂都会交口称赞:宽敞、明亮、现代化!

车辆工厂车架装配车间主任尚洪曾是二汽子弟,1970年出生的他,见证了车架能力建设的无数历史节点。“从国内首创8个第一的《车架纵梁加工能力及质量改善》项目,到国内第一台投入柔性化生产的纵梁数控三面冲孔机,再到顺利投产辊压车间柔性化纵梁全工序生产阵地。”细数这些国内首个,尚洪曾自豪无比,“东风商用车车架纵梁生产工艺,已成为国内行业标杆。”
媒体团走进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85后张永星自加入“王涛班”那一刻起,就立志要成为像全国劳模王建清一样的汽车调整技术大拿。他严谨、专注、保质保量地完成每一项工作,恪守“工匠精神”。

一代又一代东风人追求卓越,造出一款又一款高品质的东风车,推动“东风”不断向前发展。

1978年,二汽开发的5吨民用车EQ140,成功实现“军转民”。随后又推出改款车型EQ140-1,让当时的二汽扭亏为盈,拉开创造市场效益的帷幕。这款车型曾占据中国公路运输三分之二的市场份额,也让二汽在1987年成为国内第一家年产突破10万辆大关的汽车制造商。
媒体团参观十堰市博物馆“车与十堰”主题展区。


1990年10月18日,东风EQ153型八吨平头柴油车(简称“八平柴”)下线,这款车代表了当时中国重卡开发的最高水平。EQ153是二汽生产的第一款重型车,也是国家“八五”期间重点攻关产品之一。“开上八平柴,财源滚滚来”的佳话,让EQ153成为当时中国卡车行业的一面旗帜。

进入二十一世纪,东风天龙横空出世。通过国际合作,东风天龙融合了世界先进技术,并在研发过程中实现了大量的自主创新,使得整车各个系统的性能全面提升。2011年,东风天龙成为首个成功入选中国驰名商标的商用车行业子品牌,助推东风商用车形成领先优势。

第三站 探自强之心,擦亮“中国军车第一品牌”

9月1日,来自全国近百家媒体的记者试乘东风猛士,爬陡坡、跨沟壑、蹚水坑,东风猛士一路驰骋,一往无前,令人赞叹。

从第一代军车EQ240,到第二代军车EQ2102,再到第三代军车EQ2050(东风猛士),50年来,东风公司累计生产军车近40万辆,为人民解放军提供了数量最多、质量最优的军车。
在东风越野车有限公司,东风越野车原总工程师孙铁汉讲述东风猛士的研发过程。


东风越野车原总工程师孙铁汉讲述了东风猛士的研发过程。“概念样车暴露出的200多个问题,我们没有任何借鉴,全靠研发团队自力更生。”孙铁汉说,他们自行设计模具、焊接工装10套,装配工装5套,造出了车架,上三坐标检测达标,猛士试装车得以成功下线。

“猛士外形酷似悍马,但内在性能超过悍马。”孙铁汉说,它的制造工艺、工装等全部是原创设计,因此,猛士的所有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中国人手中。
媒体记者聚焦东风猛士。

1996年,东风汽车工程研究院“专用汽车研究所”成立后,东风“EQ”字头所有专用车的研发均遥遥领先。其中,1999年研发的EQ3208G重型自卸车,首创行业产销量第一的辉煌,并连续畅销4年。

2008年,东风猛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这是中国汽车行业22年来唯一获得该奖的车型。

国有大事,必有东风。从2009年43辆东风猛士第一次参加阅兵以来,在阅兵式上,东风猛士从未缺席。
来自全国近百家媒体的记者试乘东风猛士,爬陡坡、跨沟壑、蹚水坑,东风猛士一路驰骋,一往无前。


东风特种装备事业部服务工程师李金升是第一批参加东风猛士阅兵服务保障人员,回忆起东风猛士的高光时刻,他依旧无比动容。“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每次阅兵前,大家都从早上忙到深夜,直到方队通过礼毕线,所有队员欢呼着流下激动的泪水!”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地震,东风猛士接到命令立即赶往灾区。路上余震不断,出现大面积坍塌、堆堵,一般越野车都无法通过,只有猛士一路驰骋,直抵震中执行救援任务。

东风猛士的研发工作,不断迭代更新。从最初的后勤运输保障车型,到200马力防护型平台,再到300马力B平台一线作战车型,东风猛士实现了东风军车研发与部队国防需求的同频共振。

第四站 探变革之心,打造零部件行业“小巨人”

在东风汽车零部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子公司东风延锋(十堰)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厂区内,一座木质的六角亭,见证了该公司50年变迁、6次更名。
一座供员工休息的木质六角亭,见证了东风延锋(十堰)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50年变迁、6次更名。


该公司老领导杜朝阳感慨,建设初期,他们生产汽车底板、垫木、栏板条等木质零件。到1986年,公司由单纯生产型企业向经营管理型企业转变;进入90年代,公司二次更名,业务实现了由卡车向轿车的跨越,公司化体制也加速成型;2002年12月25日,公司第四次更名为东风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汽车饰件系统公司,淘汰木制产品业务,集中发展汽车内外饰系统产品。随后又二度更名为东风延锋(十堰)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

至此,该公司完成华丽转身,目前年销售额已达16亿元,成为东风零部件集团旗下当之无愧的“小巨人”企业。

东风零部件集团下属的东科克诺尔商用车制动有限公司也经历了3次更名,实现转型与跨越发展。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红卫5762厂(第二汽车制造厂化油器厂)破土动工。“那时的厂房都是自己建,我打过水泥砖、背过木头、扛过水泥梁。条件艰苦,但我们还是坚持下来了。”回忆起这段历史,东风第一代化油器产品设计工程师李根祥难掩自豪之情。
东风第一代化油器产品设计工程师李根祥讲述发展历程。


50年的巨变,东科克诺尔经历了困惑、重生、蜕变、发展、壮大的历程,在与东风公司一起砥砺奋进的征程上,一直扮演着改革和发展的“排头兵”角色。

2001年以前,东科克诺尔处于“化油器时代”,到2004年,化油器产品向制动产品全方面拓展,全力开展ABS产品的自主研发,并在随后10年间进入增长稳定期,年销售收入提升至近两亿元。2015年1月1日,以“全员全资”为前提,达成了与克诺尔集团的合资合作,成功实现了企业的改革与转型。目前,该公司年销售收入达到7亿元。

近年来,东风零部件集团正下大力气推进变革,打造零部件行业“小巨人”。目前已初步形成动力总成技术系统、制动与智能驾驶系统、热管理系统、座舱与车身系统、底盘系统、新能源电驱动系统加轻量化技术的“6+1”核心业务系统化发展态势。东风零部件集团正从100亿企业,向全球汽车零部件企业100强迈进。(文、图/记者 曾雨 特约记者 张玲)


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123@shiyan.com)删除!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