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登录
注册忘记密码
查看: 4220|回复: 1

[时政热点] 第五十九章 一鸣惊人——“敌能往,我亦能往。”牛逼口号的出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1-9-11 13:58: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楚庄王一上班就展开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韩非子》的记载中,说他废除十项政令,新颁布了九项政令,处死五个专权跋扈的奸臣,启用了六个有贤名的隐士。

  还罢了几百个上班时间睡觉、打牌、逛街的官员的官职,重新任命了几百个亲信取代他们。

  至于这几百个亲信是从哪里钻出来的,我实在不知道,只能猜测:这三年来,楚庄王表面上虽然一天班也没上过,暗地里肯定招募了很多特务,或者是他当太子时在东宫的随从,用这些人刺探监视朝中的所有大臣,在他决定重振朝纲的这时候,这批暗中为他工作三年的特务或随从,就成了他得心应手的亲信。

  经过斗克叛乱的楚庄王,很聪明的选择了韬光养晦的策略,用自己不理政事和醉情声色的表象麻痹了朝中的大臣,让他们自己去表演,哪些是一心为自己谋私利,哪些是真正一心为国的,包括楚国政策法规有哪些缺陷,楚庄王躲在暗处,刺探的一清二楚。

  自己刚继位,屁股还没在宝座上坐热,就被斗克、公子燮绑架了,手下这帮臣子究竟无法无天到了什么地步,还有多少像斗克、公子燮这样暗藏的阴谋份子。

  如果自己像个正常君主那样,坐在朝堂上听汇报,他永远也无法看清楚国现在朝局的真相,只有把自己隐藏起来,才有可能以旁观者清的办法弄清楚这一切。

  楚庄王在这隐藏的三年里,一定会思考,楚国以前从没发生过高官公然造反的事情,为什么近些年来,权倾朝野、占据朝堂半壁江山的斗氏家族会连续爆发二次严重的叛乱。

  我们现在已经无法得知他具体的改革措施有哪些、处死罢黜的官员都是些什么人,但是可以肯定的说,这些动作有很大一部分都是针对若敖斗氏的。

  若敖氏,是楚国国姓芈姓的一个分支。他们的祖先是楚武王的爷爷、楚部落的一位先代君主名叫熊仪,他是带领着楚人向湖北江汉平原开拓的一位重要首领,死后谥号若敖。

  他的后人除了楚武王这一支以外,其他的一部分旁系子孙以他的谥号为氏,称为若敖氏,下面又有二个分支,斗氏和成氏。

  自从第一代称王的楚武王开始,斗氏就是楚王的左膀右臂之一。

  在楚国称王后的一个多世纪里,楚国渐渐形成了第一代四大家族,分别是斗、屈、蒍、成四氏,四家中的斗、成二家都是若敖氏,等于这四大家族里,若敖氏占了半壁江山。

  其中斗氏势力最大,斗伯比、斗廉、斗祁、斗班、斗谷于菟、斗子良、斗勃、斗克、斗宜申、斗般、斗越椒等三代代表人物,在楚国武王、文王、成王、穆王、庄王五朝,不是担任政府军队首脑就是地方大员。

  再加上成氏中当过令尹的成得臣、成大心、成嘉父子三人,若敖氏家族几乎垄断了楚国称王以来的令尹一职,是真正的权倾朝野的大家族。

  加上他家在任职期间提拔的其他家族的官员、受过他家恩惠的贵族,若敖氏的势力树大根深、枝繁叶茂,门生故吏遍布楚国朝野。

  到了楚庄王这一朝,若敖氏执掌楚国朝政的时间未免太久了。晋国的流亡功臣党只不过执政十来年,就已经让晋襄公觉得必须得想办法搞搞二党轮流执政了,人家若敖氏可是上百年的执政党,作为若敖斗氏的子弟、族人,不膨胀是不可能的。

  他们家的子弟走在楚国的大街上,那都是横着走的,和别人有点什么纠纷、或者想欺负欺负人什么的,不用喊什么“我爸是李刚”这种低级无脑的口号,只要轻轻的说声:“我姓斗。”对面的那位立马就得吓得魂飞魄散、落荒而逃。

  楚庄王就在这样环境里接过了楚国的王位,他肯定很想削弱若敖氏的权势,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想要把若敖氏一下子连根拔起,谈何容易。

  三年的隐忍伪装,一朝的突然爆发,这实际上是楚庄王精心谋划的一场政治突袭。先让若敖氏权贵对自己放松警惕,用三年时间摸清楚朝廷各个势力的底细,再暗中培养一批忠于自己亲信。

  只有摸清了若敖氏的底细,他才能在尽量不触及若敖氏的根本利益、不把若敖氏逼得狗急跳墙的情况下,尽量安插自己的亲信进入政府,建立自己的团队班底。

  否则二眼一抹黑的,要么不敢乱动,要么一顿盲动,要是引起若敖氏的反击,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三年的准备就想要推翻百年的若敖,这是不可能的,楚庄王知道自己只能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先把楚王应有的权柄收点回来,就算若敖氏的权势依然熏天,安插了六个高官、几百个基层干部以后,楚庄王也算是在政府里有了自己的基本话语权。

  还有就是,万一若敖氏再有人发动叛乱,起码自己得有点反抗能力吧,不能像上回斗克叛乱事件一样,叛军在郢都一起兵,自己身边连个靠谱的卫队都没有,居然就这么被叛贼绑了票。

  通过这次政治突袭,楚庄王好歹摆脱了光杆司令的尴尬境地,但他还觉得不稳妥,把自己顶在对抗若敖氏的最前线,还是太危险。

  一点回旋余地都没有可不行,万一在和若敖氏的斗争中失败了,自己会面临最差的后果,要么下岗、要么多半就得和爷爷一样,死前想吃顿熊掌都是一种奢望。

  还必须找一个顶雷的,为自己充当对抗若敖氏的急先锋、排头兵,让他去和若敖氏在明面上拼,自己躲在后面暗中支持,万一出事了还可以来一招弃卒保车,保证自己的安全。

  这个急先锋必须得满足二个条件,一是与若敖氏不和,有对抗若敖氏的意愿;二是实力要够强,有对抗若敖氏的能力。

  楚庄王挑来挑去,看中了四大家族中的蒍氏,他任命蒍氏现在的族长蒍贾为工尹。

  蒍贾,大家应该还记得,他就是在城濮之战前,在斗谷于菟面前贬低成得臣的那个蒍氏少年,现在已经是个中年人了,成了蒍氏的领导人,他是符合楚庄王要求的最佳人选。

  工尹是个啥官呢?老实说这个官职实在不能算太高,只是一个掌管国家工程项目和国营企业的官员,要是楚庄王有能力,安排蒍贾当令尹或者司马是最理想的。

  令尹相当于总理,司马相当于三军总司令,这二个是楚国政府最高、最有实权的官职,可惜都被若敖氏把着呢。现在的楚国令尹是成嘉,司马名叫斗越椒。

  楚庄王经过三年的准备,暂时也只能做到这么多了。成绩应该说还是不错的,有了自己的班底,扶持了蒍氏,虽然蒍贾的官职有点低,但是起码在朝堂上,隐约形成了自己王室、若敖氏、蒍氏三足鼎立的形势。

  这样起码能出去做点事了,否则不管是东进、北进都是若敖氏的牵头,得了什么功劳、实际利益都得先尽着给他们家,楚国越做事若敖氏就越强大,自己这个楚王倒像是给他们家打工的,与其这样还不如啥事都别干。

  就在楚庄王撕掉伪装执掌朝纲的这一年,楚国该做事了,而且是不做就得亡国的大事。

  公元前611年夏季,楚国发生大饥荒,记住《春秋》原则,不是特大灾荒,人家是不会浪费笔墨的。

  这场大饥荒要么是波及到了湖北江汉平原的周边地区,导致围绕着楚国的众多少数民族也缺粮了。要么就是舒族人民的民族独立运动,鼓舞了楚国周边那些在楚国几百年扩张运动中被欺负的众多少数民族同胞们。

  再不然就是二种情况都有,围绕着楚国的这些少数民族一看楚国人民被大饥荒搞得面有菜色,士无斗志,觉得自己报仇雪恨的机会来了,而且自己这边也缺了粮,正好顺便去楚国那边抢点回来。

  首先是楚国西南的戎人叛乱,楚军紧急出发前往讨伐,戎人避开楚军锋芒,不和楚军正面交手,而是打起了游击战,沿着楚国南部边境,转战到东南继续骚扰楚国。

  紧接着在楚国西部的庸族和群蛮联合发动叛乱,西北的麇(读军)族和百濮也乘势一起发动了叛乱。

  一时间,楚国周边烽烟四起,楚庄王赶紧下令楚国全面进入紧急状态,命令大别山以北的申息二县关闭北门,禁止和中原发生任何接触,加强对北防御。要是这时候晋国再来个趁机南下,楚人就得回到荆山去,继续当山大王。

  楚国朝廷就当前的形势召开高层会议,研究对策,很多人对这一塌糊涂的局面感到害怕了,建议迁都,向楚国的发源地靠近,放弃现在的国都荆州江陵,往西北撤退,去现在的湖北当阳长坂。

  这是打算放弃楚国四百多年来的劳动成果,因为一旦迁都,楚国将大大削弱对荆州以东地区的控制力,以后别说什么越过大别山向东挺进了,他们就得和大别山的东段说拜拜,少说丧失一半国土。

  在这令人感到绝望的时刻,新任工尹的蒍贾站了出来,他说:“这不行,我们能去的地方,敌人也能去(我能往,敌亦可往),那不成了我们跑到哪里,敌人追到哪里吗?

  现在只有主动出击才有机会,我们应该以西方的庸人为主攻方向,其他少数民族都是以为我们因为大饥荒不能出兵,才胆敢造反的。

  庸人是首恶,只要我们出兵攻打他们,其他什么群蛮、麇人、百濮都会害怕,一帮乌合之众就会各自回家,哪里还能害人。”

  不管这个建议是不是真的合理,楚庄王都得全力支持蒍贾,这个排头兵现在还太弱,如果用了他的计划,会让他在这次平叛过程中立下首功,大大增加他在朝廷中的威势。

  楚庄王当即拍板,就按蒍贾说的办,集中力量先对付庸族人。

  楚庄王率大军亲征,在平定斗克叛乱中立下大功的贵族大夫庐戢梨得到重用,担任楚军先锋。

  楚庄王每到一地就打开当地的粮仓,把存粮分给士兵们吃,这仗要是打不赢,楚国就麻烦了,就算是在大饥荒中,也必须保证这支楚军的口粮,已经没什么家底需要藏着掖着的了,都吃了吧。

  楚庄王像个普通战士一样,穿着盔甲,扛着武器,没有特殊待遇,和士兵们同甘共苦、同住同行,吃一样标准的伙食,一起翻山越岭的向湖北西部山区里的庸族根据地进发。

  逼近庸族根据地后,楚军主力驻扎在句澨,派先锋庐戢梨率先向庸族人发起进攻。

  可能是楚军真的饿得有气无力了,战斗力大不如前,这轮进攻并不顺利,庐戢梨部被庸人击败,退了下来,部将子扬窗还被庸人俘虏。

  子扬窗在晚上瞅了个空,从庸人那里逃了回来,找到了庐戢梨的大营,他向庐戢梨报告说:“庸人兵力强盛,群蛮也和他们在一起。我军兵力不足,不如等大军到了,最好再加上君王的直属部队,大家合兵以后再进攻吧。”

  庐戢梨说:“不行,国家到了这个地步,我们还有什么可怕的。现在只有学先君蚡冒征服陉隰人的策略,再和庸人作战,假装打不赢,让他们骄傲、麻痹起来,我军将士则会因为屡战屡败而更加愤怒,然后才有击败他们可能。”

  庐戢梨再接再厉率领部下又去和庸人、群蛮作战,一连打了七仗,全部败北,边败边吸引敌军向楚军主力靠近。

  打到后来,庸人和其他蛮族部落已经没兴趣和庐戢梨交战了,庸人首领得意洋洋的说:“楚人如此不堪一击,和他们作战真没意思。”

  于是叛军只派出裨、鯈(读条)、鱼几小个部落继续追击庐戢梨部,主力放松了警惕,觉得已经胜券在握,没必要浪费力气。

  在后方的楚庄王听说前锋部队作战不利,带了一些亲随,乘坐驿站的邮车赶到前线亲自督战,在临品(湖北十堰均县镇)与庐戢梨部会合。

  在听取了庐戢梨关于战况和他制定的作战计划的汇报后,楚庄王表示赞同,认为时机已到,可以发动总攻了,他在庐戢梨的前军司令部向后方的楚军主力下达了作战命令。

  命令楚军总司令斗越椒将楚军主力分为左右二翼,由斗越椒和子贝各率一翼,越过临品向庸人和群蛮展开钳形攻势。同时遣使请求西北的秦人和更西方的四川巴人出军共同夹击叛军。

  秦人愿意帮忙的理由很简单,无非是不愿意看到:如果这次楚国衰落了,没有了牵绊的晋国会更加强大。

  庸族和群蛮本来以为楚军就快失败了,早就松懈了防备,突然遭到楚军主力的左右夹击,顿时大败,败退的途中又遇到秦军和巴人的围攻。

  叛军终于顶不住了,大势已去,群蛮各个部落一看风向不对,赶紧纷纷向楚军投降。而楚军对于首先挑起叛乱的庸族,采取了赶尽杀绝的态度,庸族被灭,极有可能遭到了种族灭绝的悲剧,楚人面对近期这么严重的周边少数民族叛乱,非常有必要搞一下杀鸡给猴看的伎俩。

  在这之后,楚国周边闹事的少数民族同胞们,一看楚军战斗力依然很强,又全都缩了回去,在这场大饥荒中爆发的大叛乱终于渐渐平息下来。

  楚庄王在掌权之初经历了这么多的艰难困苦,居然一路踩着刀尖安然无恙的走了过来,不得不说,确实展现了这位春秋一代霸主的雄才大略。

  在全国大饥荒的不利条件下,楚军迅速平定了周边的少数民族叛乱,没有给晋国南下的机会,还和秦人巴人取得了联系,真是因祸得福啊。巴人倒还算了,和秦人结盟,可是多了一个牵制晋国的大帮手。

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123@shiyan.com)删除!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1-9-11 14:01:2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