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登录
注册忘记密码
查看: 5385|回复: 0

[杂谈] 孩子不愿扔掉的破玩具是一种“过渡性客体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20-8-8 19:56: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十堰广播FM92.0远方 十堰柏和心理 曲鹞奇  发表时间:2020-08-08  浏览次数:3次  


               


远方:曾经在后台看到过一则留言,留言者对自己宝宝和一条旧毯子之间的关系感到很困惑。Ta是这么说的,“我家宝宝现在两岁多了。最近,我发现宝宝经常盖的小毯子旧了,绒毛都磨平了,所以打算给他换一条新的用。没想到他一点儿都不喜欢新的毯子,又哭又闹,怎么都不肯睡觉。一直到最后没办法了,把旧毯子重新拿出来给他,他才不闹了。但我有点想不明白,为什么他就认准了这一块毯子呢?是因为上面有他熟悉的味道?那难道以后都不能给他换毯子了吗?

    听了这个留言,不知道你是否有遇到过的类似的情况,并对此感到困惑。也许你还没有孩子,那么在你小时候,是不是也曾经有过一些非常以来、用了很久也舍不得换掉的物品呢?比如也同样是一条到哪儿都要盖着的毯子,或者是睡觉时不抱着就睡不着的玩偶?



曲鹞奇:谈到了“过渡性客体”的概念是由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所提出来的。简单的说,就是婴儿期的孩子如果与妈妈分离后,孩子又找了一个东西来替代妈妈。   

    最早的“过渡性客体”就是婴儿的手指头。 婴儿一生下来,就和妈妈紧密的链接在一起, 准确的话,婴儿与妈妈的乳房链接最为紧密。  这是婴儿的本能,婴儿刚生来时,可能看不清妈妈。但只要妈妈把乳头放在婴儿的脸部附近触碰几下,婴儿就会敏感的寻找到母亲的乳房,开始吸吮。母亲的乳房在心理学中被叫做婴儿的客体。

    但是母亲不可能每天24小时都把乳房准备好,去供给孩子吸吮,当婴儿想要吸吮乳房时,而妈妈这时候在干别的事,或者是上班去了,于是婴儿就会感到焦虑,为了缓解这个焦虑,所有婴儿就会做一个有趣的事情----吸吮自己的手指头。婴儿找不到妈妈的乳房时,就用吸吮自己的手指头来替代妈妈。这就是最初的过渡性客体。

    孩子断奶后,依然会离不开妈妈,但是妈妈不可能时时刻刻陪着孩子,这时候孩子就会寻找一个自己经常用到的东西来替代妈妈。通常就是一个枕头、一条毯子、一个毛绒玩具之类的、甚至是一只宠物。   当妈妈不在孩子身边的时候,孩子就把对妈妈的情感投入到这些东西上。  这些东西只要在孩子身边,孩子就不会焦虑不安。这就好像妈妈在自己身边一样。

     刚才您说的案例中,两岁的宝宝对一条又旧又破的小毯子格外喜欢,每天睡觉都要抱着,这就是典型的过渡性客体。哪怕是大人把这条毯子换成新的,孩子也会大吵大闹,因为那条特有的毯子代表着妈妈,妈妈怎么可以随随便便换掉呢?

   




远方:也许你会觉得“过渡性客体”这个概念有点难以理解。首先,我们来说一说客体。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世间万物分为主体和客体。主体就是你自身所有的。无论是你的身体还是你的内心世界。那么客体,就是对于你来说,可以看到的,触摸到的任何外部的东西,比如椅子,小毯子,出现在你身边的人;甚至是抽象的事物,比如自由,梦境等等。那么过渡性客体的“过渡性”要怎么理解呢?

     那么随着婴儿慢慢地长大,也就是相对依赖期。这时候,宝宝会慢慢发现,“诶,妈妈好像不是自己的一部分”;“好像并不是所有时候,自己想要妈妈出现,妈妈就出现了,并不是自己想要喝奶,奶瓶就出现了”。这种失去全能控制的情况发生的时候,宝宝就会感到很不安,甚至会十分的焦虑。那么,自然而然的,它需要给自己找一个替代物。一个可以在照顾者没有出现的时候,替代照顾者,给自己带来温暖和安心的物品。也许在这些物品上,还留有一些妈妈或者是其他熟悉的人的味道,会让婴儿想起照顾者在场时候的一些平静时刻,或者感到与照顾者仍然有着联系。这会让小宝宝在失去全能控制感的同时,也能感到舒适与心安。







曲鹞奇:我们小时候玩的玩具就是一种过渡性客体。在生活中,妈妈带孩子,如果要离开一会,就会拿玩具给孩子,然后告诉孩子:妈妈离开一会,你要乖乖的玩玩具啊, 妈妈一会就回来了。    玩具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出于好奇,把注意力投注在玩物上,就不会哭闹。

    有的人成年后,也就不再需要过渡性客体了。因为这样的人内心里有着稳定的内在客体,即使后来要出去上大学、工作、结婚,就这样离开了母亲,依然不会感到焦虑紧张。因为这样的孩子小时候的关系和陪伴是被很好的满足的。 但是还有一些人,面对分离焦虑,就不会那么稳定和安全了。有些人终其一生,也必须借助于过渡性客体,来掩饰紧张焦虑情绪。

       在美国电影《低俗小说》,拳击手布奇通过打拳赢得了一大笔钱,但是得罪了一个老大,于是布奇准备拿钱,让女友收拾东西准备逃走,但是布奇得知女友并没有带上他的一只又破又旧的手表时,布奇发火了,就好像自己丢了一百万一样,原来这只手表时布奇的爸爸留给他的,布奇的爸爸原本是士兵,在执行任务时,被敌人俘虏,布奇父亲把仅有的这只表藏进身体里,长达几年。后来因为伤病去世,这只表被战友带了出来,交到布奇手里。布奇说,这个表是他的幸运物,只有这只表在,他打拳才能战无不胜。因为他会感觉到爸爸一直陪在自己身边。这只表就是一个过渡性客体。

   现在很多人身上带着祖传的小玉佩、小银锁,说是起到吉祥的作用,其实也是一种过渡性客体。我在几年前接待过一个高考前的女孩,这个女孩的问题是在重大考试时会紧张,导致发挥失常。后来我问题她:在什么情况下会不那么紧张?  她说如果妈妈在自己身边,自己会好一些,因为妈妈是名医生,性格理性而冷静, 女孩说只要妈妈在身旁,自己就会感觉到安全, 于是我让妈妈把自己的一件小挂件,送给女孩,让女孩考试时带着,如果感到紧张了,就摸那个小挂件。

    后来那女孩考试超常发挥,考上了一所211大学。女孩的家长特别高兴,这几年来,还总是帮我推荐同事家的孩子过来做高考减压。现在女生可能已经硕士毕业了,现在在往心理学方面发展。




远方:说到这儿,这些替代物,就是“过渡性客体”,是宝宝对照顾者情感依赖的替代物,有着“情感补给站”的功能;也同时使宝宝逐步地意识到,自己和其他人,和客观世界,是各自独立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孩子的“过渡性客体”也有可能不是一些具体的物体,而是一些行为癖好。比如,在睡觉的时候喜欢吮吸手指,或者要摸着妈妈的耳朵才能睡着,这些现象,都是“过渡性客体”的一些表现。宝宝通过这些行为,在从绝对依赖过度到相对依赖的过程中,去获得安全感。






曲鹞奇:事实上,在不同的年龄段,“过渡性客体”仍然可能以不同的方式存在着。例如,我见到一个女孩,单身,一个人住,但是感觉有点害怕,然后养了一只猫。 就感觉到好很多。 这的现象就很有趣了,单身女性一个人住,害怕,按理说养只狗也比养猫要好啊, 起码有危险时,狗可以撕咬以及发出叫声。但是猫这种动物不具有防御性啊,为什么说养只猫就不怕了呢?其实猫这个宠物满足了主人的心理需要,如果我一个人住,我就是孤独的,没有任何关系可以建立,但如果我养只猫,我就有了可以投入情感、建立关系的客体,这样在心理层面,我就不是孤家寡人,因为我建立了关系,哪怕只是一只猫,我都会感觉心理踏实一些。

      还有一种现象,有的人不习惯一个人出去活动,如果要出门的话,一定要叫上朋友,我见过最奇怪的一个案例,一个高中女孩忽然间不愿去学校了,后来问她,才知道原因,她在高中时开始住校。她依赖性很强,每次上厕所时,她都要把自己的同桌女孩拉着一起,中午吃饭时,也要拉着这个同桌,但是那个同桌有一次生病了,请了半个月的假。 这个女孩忽然没有人陪了,于是她不去上厕所,也不去打饭。 就这样忍了两天,她也请假在家了。

    现在想想也我挺能了解这个女孩的,我以前上初中时,晚自习前,可以去操场的另一边小卖店买点零食,但是要走过很长的教学楼走廊,之后要穿过一个大操场,那时候我也总是随便拉一个同学和我一起去买吃的,条件是吃的要分他一些。我有时候也会被同学拉着出去买吃的。

    这个现象还挺多,比如有的公司主管,需要到客户公司去谈业务,总是会带上一名助手, 其实这个助手几乎帮不上任何忙,也就是拎拎包、在一旁坐着而已。但是有的主管在做咨询时和我说,如果自己只身去客户公司谈业务,就好像势单力薄,要是带个人,哪怕是个实习生,也帮不上什么忙,但是就感觉到心里踏实一些。这种情况下,身边的那个所谓的“帮不上什么忙的人”不知不觉的就成为了我们的过渡性客体。




    还要一个常见的例子,中年男人盘手串的现象。 现在好像很多男人多会随身带串念珠或者是金刚菩提手串,走到哪里都要用手捏着。如果有天出门,手里的串忘带了,甚至还会觉得不习惯。这个盘手串的动作本身的心理学意义就是可以释放压力、投入情感、也可以成为某种过渡客体。

      而且过渡性客体还有一个特质就是可以被控制,人们盘手串可以说是随心所欲的,手串作为物品,可以满足人的控制欲望。从而减低人们的失控感。 为什么中年人玩手串的居多,而不见少年、青年去玩这个呢?因为中年人的欲望通常是不容易满足的,上有老、下有小。 还有婚姻、事业、经济的担子一股脑的压在中年人身上,而且这些方面都难以控制。所以中年人总是会感受到失控。 那么一串手串就给了中年人心理上的点滴慰藉。









远方:除此之外,不知道你是否会压力很大的时候,去习惯性地咬手指甲,嚼口香糖,听一首固定的歌曲,或者是在脑海里不断地重复朋友或家人对你鼓励的话语。其实,这些能帮助你快速放松下来的方法,也都是你应对紧张和压力的“过渡性客体”。现在,你是不是对过渡性客体感到熟悉和亲切了很多呢?那么让我们回到最初的那则留言,一起来看看留言中的问题——万一孩子到了一定年纪,还是不愿意离开属于他的过渡性客体,应该怎么办呢?



曲鹞奇:如果孩子到了年龄,还是不愿意离开这些过渡性客体,  

   父母就要尊重孩子, 家长可以和孩子商量哪些物品可以换掉买新的? 哪些物品如果不能换掉,可不可以洗洗? 哪些物品可不可以给孩子同意放到一个柜子里、或者箱子里,让孩子自由去处置?

    有的家长很不解,不就是一条毯子、衣物吗,换成新的不就好了,有什么舍不得的, 那是家长不理解一个细节,过渡性客体是需要有稳定性的,如果这个东西总是在变,就不是原来的那个客体、那个味道了、那个感觉了。 这个过渡客体在孩子心理是不具有稳定性的。

     甚至有的孩子喜欢的已一件衣服,被妈妈洗了,孩子会大哭,大人就会觉得孩子不懂事,是小题大做,

      因为对孩子来说,上面熟悉的味道没有了,这个东西就不是自己心中的那个稳定的过渡性客体了。客体的改变会破坏孩子的稳定感、安全感、还有控制感。 所以真的有可能让孩子情绪崩溃。

    所以,家长可以适当保留孩子的这些物品,孩子并不会一直都依赖这些东西,当孩子的安全感、控制感出于比较好的状态,也许过一段时间,孩子就会不再对这些东西感兴趣。

      还有一个现象,有的家长工作比较忙,把孩子放在老家的父母那里养育,可能长达几年。  我们知道,孩子的依赖感是和养育着培养起来的, 如果是婴幼儿期的孩子被送到其他养育者那里,很自然就会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建立关系。  家长在孩子大了以后接孩子回来,发现孩子和自己不亲了。  于是母亲就会觉得内心接受不了,然后母亲会禁止孩子和老人有过多接触。甚至直接指责孩子没良心、养不熟。      

      这个行为的伤害极大。这可能会让母亲和孩子的关系更糟糕,因为孩子和养育着建立关系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如果接孩子回来,孩子又要和母亲重新建立关系,这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时间过程,

    最好的做法是,母亲不要阻碍孩子和养育者见面,这样可以让孩子保持安全感和稳定感。然后母亲同时陪伴着孩子,对孩子投入情感,可能要经过一个漫长的时期,孩子慢慢又会和母亲产生依恋感。










远方:与此同时,你也需要给成长中的婴儿足够多的关爱。要知道,一段长时间的离开,甚至一个太烫的奶瓶等都可能对宝宝造成不小的惊吓。因此,在你离开宝宝一段时间后,记得通过爱抚、温柔的话语或是怀抱等等,给宝宝以慰藉。这对于宝宝建立对外部世界的信任来和安全感十分重要。其实现在有不少优秀的儿童绘本都有对“过渡性客体”的问题有过描述。这些绘本中的故事都非常的生动形象,也很容易能引起宝宝的兴趣,你也可以把这些故事读给孩子听,带着他一起了解自己成长的过程,探索在成长过程中发生的一些看起来普通,但实际上有着重要意义的事情。



曲鹞奇:有的孩子未来可以带着安全感去独立,这需要家长在孩子婴幼儿期良好的陪伴。一个从小被良好陪伴的孩子,即使以后独处时,也不会感觉到焦虑,因为童年时,父母对孩子良好陪伴的那个感觉和记忆一直存在孩子的内心里,这就是心理学所说的“心理能量”。

   心理能量饱满的孩子无论走到什么对方,他的内在客体都是稳定的,他不会感到焦虑和失控。例如内在客体稳定的孩子未来谈恋爱,假如经历了分手,她也会感到难过,但是难过一段时间后,又会饱满的投入到生活里,

    但是那种童年时没有被很好满足的孩子,如果经历了分手,就会感觉到天塌了,自己都不想活下去了。因为她小时候总是经历与父母的忽然分离,这个创伤一直在内心里无法愈合,如果她再次经历被迫的分离,就会加重她的创伤的感觉。






END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