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登录
注册忘记密码
查看: 5771|回复: 0

[杂谈] 关系中的边界感与距离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20-7-22 17:58: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十堰广播电台 远方 十堰柏和心理中心 曲鹞奇  


   

   

为保护隐私,案例都做了相关处理。

      一位38岁的女性,已婚,有一个15岁的儿子。因为情绪抑郁和跟儿子的激烈冲突寻求分析师的帮助。她的原生家庭的情况是:父亲公务员,平常工作很忙,在家也很少跟女儿交流;妈妈是家庭主妇,喜欢唠叨;父母关系和睦。她本人是公务员,除了朝九晚五上班,其他时间都陪着儿子。儿子初中之后开始变得叛逆,跟儿子经常因为学习和玩游戏的事情冲突。儿子多数时间在他自己的房间里不出来,在学校成绩不好。她生孩子之后跟丈夫分床,加上丈夫常年在外工作。

  

曲鹞奇:今天这个案例很短,200多个字的介绍,但是案例中有很多的细节是值得我们去分析的。当然我们只是在节目中分析案例的可能性,毕竟这里面没有更多的信息可以参考。

   这位女士感到情绪抑郁还有与儿子的冲突。通常很多家庭中,如果是父、母、孩子的三角关系,发生争执的强度并不会很大。但是在一家三口,其中一方长期缺位,例如在外地工作、无法管孩子这样的情况。那么这个家庭中就是长期2个家庭成员相依为命,这就可能造成两个人的争执变强。因为两个人的关系浓度太高了,就会出现边界感混乱的情况,那么闹矛盾的可能性会大一些。

  

   在这个案例中,本来就是母子长期生活在一起,丈夫在外地工作。母子关系本就容易出现分化不良的情况,案例中,这位女士生孩子后就和丈夫分床了,这就是母子分化不好的依据。正常情况是需要丈夫参与进来稀释母子关系。但丈夫常年在外工作,  于是出现母亲和儿子关系过于紧密。包括:过度控制、过度期待、互相依赖等。 这种相依为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就极容易出现矛盾。

  

    现在还有很多家庭,妻子有了孩子后,就一心把精力发在孩子身上,这个感情投入会持续很多年。 对丈夫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关注,而且孩子也会很黏母亲。当母子两个人互相依赖时,丈夫就会感觉到自己在家庭里好像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用心理学形容就是“被边缘化”。 时间一长,被忽视的丈夫就会在外面寻找情感慰藉。      

      这个案例中丈夫去了外地工作,听众可能觉得这就是客观事实,就是因为工作在外地,没办法陪伴妻子。 其实丈夫如果和妻子孩子关系足够紧密,他完全可以申请留在本地工作的,或者把妻子孩子接去他所工作的地方。  所以并不是在外地工作才导致夫妻关系冷谈,而是夫妻关系冷谈,才可能导致丈夫去了外地工作。   

  

      而妻子把所有的情感投注给孩子后,孩子在童年期还觉得没什么,但是孩子到了青春期,要独立的时候,就会感觉到压力,因为孩子可能承受了两股压力: 一股压力是母亲对孩子的,另一股压力是妻子对丈夫的,由于丈夫被边缘化了,所以妻子就只能把情感寄托在孩子身上。

  

    我们熟悉的一句话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因为母亲把对丈夫的情感也一股脑的投入到孩子身上,孩子青春期时要独立,于是会用:不沟通、不理会、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玩电脑的方式来反抗母亲。有的家长会抱怨,孩子进入青春期不听话了, 我要说,如果青春期的孩子还是百依百顺才是严重的心理问题。  因为青春期孩子的叛逆背后,其实是为了“做自己”,通过做自己,来表明“我长大了'。所以青春期孩子的一个特点是:很少听的进道理,即使道理是对的,  孩子也会觉得:如果我还在听家长的话,证明我还是个孩子,所以我不听家长的话,即使家长说的是正确的。

     所以有问题的家庭就是那种有了孩子,就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家庭的所有活动都要给孩子让路。这就是对孩子的压力。 正常的家庭是,婚姻为第一位,夫妻会给孩子一些自由空间,比如到了年龄,就让孩子 分床睡。 或者是孩子送回老人家度周末,夫妻一起过二人世界。这样的操作,就会让婚姻关系保持新鲜感。
     
     有人可能会好奇,这位女士为什么会边缘化丈夫,这里还有一个点:女士的原生家庭中,女士的父亲工作很忙,即使在家也很少和女儿聊天。 这就造成家庭中父亲的缺位,女儿和父亲很少互动,这就可能造成女儿长大后,不会和异性发展亲密的关系。这位妻子生孩子后和丈夫分床,之后丈夫去了外地, 这可能都是亲密度不够的佐证。因为女儿小时候就没学会和父亲如何亲密互动。

   在心理咨询中,我见过很多在婚姻恋爱中不太顺利的女性,大部分都是缺乏一个正常的父女关系。

   

  

远方:经典精神分析认为,人活着从事各种活动的动力,是满足力比多和攻击性的需要。现代精神分析则认为,人活着最根本的动力,是建立和维持跟重要他人的关系。这个变化,在哲学上是一个进步。现代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石,来自对母亲和婴儿关系的观察。这个关系是人格形成的最重要因素。成人身上没有新鲜事,成人身上的一切,都是婴儿那些特征变大或变形的结果。婴儿的出生,是在身体上跟母亲分开,但出生后几周内,心理上还是跟母亲融为一体的。慢慢地。婴儿开始觉察到自己和妈妈不是同一个人,这就启动了会持续一生的分离-个体化进程。这个过程,有一个众所周知的说法,叫做成为自己。估计没有人会反对,这是这个世界上最困难的事情。

  

  

曲鹞奇:母亲生孩子后,在孩子一岁之前,其实母婴是共生在一起的。就像一个整体一样,

    当孩子2,3岁时,父亲就要适时的介入到母婴关系中,使母婴关系得到分化、关系浓度得到稀释。如果没有父亲的介入,母亲会和孩子关系过于紧密,例如对孩子凡事亲力亲为,无法让孩子有独立发展的空间,孩子无法学习一些生活常识,也无法学习到基本的交际能力。所以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那样的孩子总是显得很不成熟、依赖感很强、独立生活能力差等等,可能是因为这个孩子小时候没有和母亲分化好。

   没有分化好的孩子,还有一个特点是:不具有共情能力,不会察言观色,  这样的孩子在家里被母亲照顾的很好,孩子出了社会,也会像对待母亲一样,对待别人,他会直接命令同学为他做什么事,给他什么东西。就像是在家使唤母亲一样。

   现在有个观念叫“60分妈妈“,意思就是做母亲的不要力求在母子关系中做到满分。因为母亲一旦做到满足,就意味着孩子就没有独立发展的空间。因为母亲会帮助婴儿做了所有的事情。   而60分的母亲只会帮助孩子做基本的事情,孩子还有40分的独立学习的空间。  就是这40分的空间,造就了孩子的思维、创造、交际、自我的发展。

     成人身上没有新鲜事,成人身上的一切,都是儿童期的重复。 这个观点也很有意思。中国也有句古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现在想想中国的很多观点是具有心理学意义的。小孩子喜欢玩具车,长大后给自己买了一辆越野车。 区别就是喜欢的玩具变大了。    有的孩子在儿时游戏中喜欢做孩子王,长大后成为了公司高管或者是领导。 只不过是把儿时的游戏规则带到了成人世界中。

一个小时候没有得到父母关注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牢牢捆绑住自己与别人的关系,因为他害怕关系会像童年时那么不稳定。

    所以人生就像一棵大树,树根就是6岁之间的人格养成,6岁之后是否能生活的顺利、有安全感、主要是由大树的根决定的。

  

   

远方:孔子说有些人“远则怨、近则不逊”,说的就是对人际距离的调节:远了,要通过抱怨把你拉近一点;近了,要通过攻击把你推开一点。只有人格不独立,个人边界不清楚,以及把自己的能力外包给了他人的人,才会这样做。拥有独立人格的人的态度是:你离我近还是远,跟我无关。亲密关系中的有这几种常见误区。

  

第一种:用孩子隔离夫妻双方的情感。孩子是新来的“玩伴”,但这也为亲密关系中的某一方“喜新厌旧”提供了机会:有了孩子,就不要丈夫或者妻子了。这直接降低了亲密关系的品质,还可能让孩子不在孩子的位置,而在配偶的位置,显然孩子会因此不堪重负。

   

曲鹞奇:我觉得这种情况下,孩子的感受是不轻松的。 有的家庭会把孩子当成爱的结晶,家庭的快乐因素。 少数家庭可能把孩子当成“情感的隔离”。例如节目开头第一个案例,妻子生了孩子后,就理所当然的和丈夫分床了。  以后可能就一直是分床的状态。  妻子可能还会说出很多看似正确的理由:例如:晚上要喂奶,会影响丈夫;丈夫会压到孩子;或者是丈夫打鼾,自己休息不好等等。丈夫觉得妻子说的有道理啊,于是就分开睡,但是往往妻子就会和孩子一直睡到孩子5,6年级,甚至更大。这其中难道真的是为了孩子才分床睡的吗。其实也有可能是妻子本身也不想和丈夫睡在一起。而只是用孩子当成一种隔离。

     在生活中其他的例子也很多,例如有的妻子不想和丈夫出去旅游,说要带孩子复习。 甚至妻子抱怨丈夫时,也会说:要不是为了孩子,我早就不和你过了等等。  孩子的感受性很强,她一直生活在被父母当成情感隔离的这样的环境中,就势必也会成为父母的挡箭牌。

    究其原因,可能还是夫妻中的一方再回避亲密关系,因为他可能对亲密关系感到无所适从。   

  

  

远方:第二种,平淡替代激情。“老夫老妻”四个字,催眠了无数人。平淡不应该是关系的必然归宿。

       关系的平淡化有以下原因:向父母平淡的关系认同比如一个女性知道她父母的关系完全没有温度,如果她让自己的关系充满激情,那让她母亲情何以堪。双方对创造力的压抑这是人格层面的压抑向亲密关系投射的结果,估计他们在其他方面也“平淡”,比如平淡的工作态度。

      激情是创造力的延伸,两个鲜活的、有创造力的人在一起,激情是不会褪色的。我们的文化对创造力是有些敌意的,创造力往往意味着背叛。平淡还来自潜意识层面关系的未分化。小别胜新婚的“小别”,就是在现实层面对抗夫妻过近的距离。

  

曲鹞奇:有的人对激情的压抑,可能还是和文化因素有关,小的时候,孩子们玩的开心了,大人就会说:别得意忘形! 在恋爱中谈到激情,往往是带有贬义色彩的,人们会认为恋爱就要很理智的进行。不要去相信那些激情的东西。这就把激情和理性对立起来的。 在恋爱中如果很理性,一就是一,二就是二。 过多的计算成功几率, 这么爱情也不会有魅力。 很多老夫老妻再谈到年轻时,恋爱中做的那些疯狂的事,还是一脸骄傲和甜蜜, 爱情中的些许疯狂就是激情。

   但是文化对激情却不鼓励,认为激情是注重欲望的、享乐的、不理智的。这样的家庭也不许孩子有激情。不许孩子把内心的情感释放出来。有的有趣的例子,有的人到了夜店去蹦迪,去过很多次,都不会跳,即使是让他随意的扭动身体,他也是很僵硬、很别扭。一般来说,人们会认为这样的人时因为身体协调能力差, 从心理学角度是因为他们习惯于压抑自己的激情,他们内心是不敢释放激情的,表现出来的就是身体也是僵硬、刻板的。

    还有一个现象是有的人喝了一点酒后,话就多了,情绪也高涨了。  是因为酒精麻痹了这个人的理性,他压抑在内心深处的感情才能够被释放出来。但在这里还是要提醒,小饮怡情,不能贪杯。

  

  

曲老师:第四种:双边关系多边关系化。一个美国小伙子娶了一个中国女孩,后来他抱怨说,他实际上娶了女孩的整个家族。亲密关系是两个人的关系,其他任何人高浓度地介入,都可能成为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夫妻感情受损、夫妻对孩子的权利受到干扰、各种边界不清导致各种冲突,等等。让自己的亲友过度进入自己亲密关系的那一方,可能跟自己的原生家庭没分化,还没完全做好成为一个成年人的准备。当然,我们看到很多多边化关系的大家庭,他们之间没有什么冲突,身处其中的都觉得热闹幸福,那多边化就不是问题。

   

曲鹞奇:妈宝男和公主病就是这样的,很多问题婚姻是,夫妻两人过日子,但是两边的老人会介入到孩子的婚姻关系中来。   

   例如母亲会和儿子商量如何管教媳妇;婆婆会固执的用自己的方式带孙子;夫妻家庭出了问题,不是自己先试着解决,而是先和各自的父母商量。但是往往结果都是使问题更加严重复杂。

   其实关系中的问题解决,最容易的是两人关系,因为人少,发生争端的几率就小。  如果是双方家庭都参合进来,就是6个人、甚至更多人的争执。问题解决起来反而更困难。   

     还有一个现象:男女谈恋爱谈的很好,但是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最容易分手。  就是因为两边的老人要介入进来。去谈彩礼、谈嫁妆、谈房子车子。家人们不是以孩子的感情为出发点,而是以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往往使孩子也反目成仇。 其实结婚这种事,更应该尊重小情侣的意见。

  社会心理学说:一对夫妻就是一个家庭的权力核心。如果家长总是以“为孩子好  ”的名义干涉孩子的婚姻,就会造成心理层面的权力争夺。  

   

远方:亲密关系同事化。记者问吴京,你为什么不让你妻子加入《战狼》拍摄团队。吴京回答说:如果让她加入,白天在剧组我们艺术上的分歧,就会变成晚上的夫妻冲突。夫妻共事是常见现象,但要划清边界、不产生冲突,很不容易。没冲突当然是好事,如果有冲突而且难以调和,最好放弃同事关系。那些从无法共事最终变成无法生活在一起的夫妻来说,他们潜意识里也许有一个倒置的因果关系:因为要分开,所以借共事冲突。

  
曲鹞奇:我的咨询中常常见到一些家族公司,夫妻店。  夫妻即是亲人,又是同事, 这就是使夫妻之间出现了双重身份。 夫妻在公司里,本应以同事身份共处,有事说事,有责任谈责任。  但如果是夫妻,老公跟老婆谈公司的问题, 老婆心里还想:我是你老婆,你有什么权
力那样和我说话?我是老板娘,你有什么权力来管我?  这种边界不清的事情发生。最好的办法就是退出一个人。 使两个人的关系简单化、纯粹化。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