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登录
注册忘记密码
查看: 4370|回复: 0

[转载] 生活中各种类型的恐惧该如何应对?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20-7-15 10: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十堰广播FM92.0远方 十堰柏和心理 曲鹞奇  发表时间:2020-07-14  浏览次数:18次  


远方:抑郁、焦虑和恐惧,是人类三大基本负性情感体验。今天我们聊聊恐惧。恐惧是一种不愉快的感受,加上一个认知:糟糕的事情正在发生。它还可以被理解为身处危险情况下的无助感。有“援兵”的时候是不会恐惧的,这就叫有恃无恐。恐惧有许多种类型,有的人害怕死亡,有的人害怕被拒绝、失去、遭受背叛……从进化的角度来看,恐惧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它的存在让我们本能地对一些可能受到伤害的情况提前进行规避,以保护生命。而有时候,恐惧会成为我们保护自己的借口。

  

曲鹞奇:说到底,恐惧还是属于情绪的一种,刚才说了三大基本的负性情绪就是恐惧、焦虑、愤怒。这三种负性情绪又会组成一些比较复杂的符合情绪,包括嫉妒、怀疑、内疚等。

     很多人一听到负性情绪,就恨不得避而远之。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认知,人类进化了这么几十万年,不会进化出一种对人类没有意义,还有害的情绪出来。   哪怕是所谓的负性情绪,对人类也有积极的意义。   刚才远方老师说恐惧是为了保护我们自己。确实是这样的,人类能从千百万个物种中脱颖而出,一方面是因为人类的智力在生物中排第一,还有一点就是人类拥有恐惧的情绪机制,所以才让人类种群一直进化到现在。

     试想一下,如果人类没有恐惧感,例如对蛇的恐惧、对黑的恐惧、对野兽的恐惧、对高度的恐惧等等,人类可能会在进化中受到很多伤害,甚至是死亡。

     人类有文明以来,人类对权威、对自然、对分离、对法律也有恐惧。所以人们才能遵守法规和一些基本的生存经验。

     心理学中有个词叫:过犹不及。  就是说如果一个情绪是在适度的程度表现出来,就是对我们有益的,如果是表现的过度,就会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不利影响。 例如对考试恐惧、对特殊场景恐惧、甚至对人恐惧等等。

  




远方:很多害怕社交的人,在恐惧心理的驱使之下选择逃避。而一旦社交出现问题,例如被排斥、交不到朋友,他们反而可以安心接受这种结果,并暗示自己是恐惧造成的,而不是自己社交能力不行。借此,他们躲在一个舒适的角落里,继续心安理得地逃避社交,而恐惧则日益加重,并且越来越难改变它。从结果来讲,无论是现实的恐惧还是内心因为未知而产生的恐惧,那种惊慌无助的情绪体验都是相同。

曲鹞奇:你说的这个现象属于关系中的恐惧。这在我们心理咨询工作中最常见的。 例如对权威的恐惧,在生活中我们可能有这样的体验,就是面对一个领域的很有名的人、或者是一个地位很高的领导,我们会感到紧张, 甚至是害怕,在遇到这样的权威时,我们可能连说话都说不好了。很多人会觉得挺苦恼的,自己一遇到高层领导自己就会发抖,这多影响工作啊。

   这种权威的恐惧,有以下一些原因:

其一,你对权威感到恐惧,是因为你对权威负性移情了,也就是说这样的人从小可能生活在很严厉的家庭中,父母不太温和、容易挑剔、高要求,于是这样家庭中生活的孩子,在成长中会把对父母的恐惧感,转移到权威身上。但是权威会觉得莫名其妙,权威会觉得,我又没伤害到你,你为什么那样害怕我呢?这是因为害怕的人,会下意识的觉得:权威可能会像自己的父母一样,对自己挑剔、严厉、苛责。

    如果是小时候对父母不恐惧的孩子,他和父母可以融洽的相处,他长大后可能会发展出自来熟的性格,不管多大的权威,他也敢于去正常的沟通。 他还会觉得对权威感到害怕的人很奇怪,他觉得权威也是人啊,一样说中国话啊,有事说事呗,为什么要害怕呢?

    所以对于这种对权威恐惧的人,只要让他理解:权威和父母是不一样的,权威也不一定会像父母那样对你严厉,这样心里就会踏实一些。

  

其二、对权威的恐惧,可能来自于讨好。我接过一个咨询,是一个学校的女老师,20多岁,她的反应的问题是:如果遇到校领导跟她谈话,甚至还没有批评她,她就会不争气的流眼泪,弄的领导倒是不知所措了,还得反过来安慰这个女老师。  她觉得自己的这个问题特别尴尬,而且自己控制不了。

   我在咨询当中,了解到她小时候因为父母在外地打工,把她自小放在小姨家生活。她知道小姨不是亲妈,她自小也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于是她从小就很爱哭,小姨不能让孩子受委屈啊,反倒是对她比对自己孩子还好一些。

     这个案例就很明显了,这个女老师下意识的用示弱来控制权威。还没这么说她,她就哭的梨花带雨,这就是一种示弱,潜意识的功能是: 你看,我是这么弱小的一个人,你再对我不好,你都不好意思了。 所以,她就是用这种方式下意识的控制了领导。  当我给了她这个解释,她之后再遇到领导和她谈话时,她就没那么明显的恐惧感了。

  

其三、你莫名其妙的害怕一个人是因为你潜意识里有想攻击对方的冲动。只不过这个攻击冲动隐藏的如此之深,当这个攻击的冲动被你压抑不住以后,你可能会把这种想攻击对方的冲动投射给对方。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人总是怀疑自己的爱人出轨,但是他的爱人又很本分,没有做出丝毫不忠于婚姻的行为,那么可能这个怀疑者自己内心里压抑着出轨的冲动,只不过是压抑在潜意识中,表面的意识觉察不到。但是出轨又是不道德的,于是他把这种自己想出轨的冲动投射给了自己的爱人,他会怀疑是自己的爱人想出轨。

   那么一个人总是莫名的害怕另一个人,可能是因为他内心里压抑着很强烈的想攻击对方的冲动。但是道德感不让他真的去攻击别人,于是他会把这种攻击冲动投射给别人,明明是他想攻击别人,但是他会感觉到别人想攻击他,于是他产生了害怕别人的主观体验。

    说到这了, 生活中有的人会常常觉得对某个环境、或者事情、或者人有莫名其妙的恐惧,那么就有可能是因为这个人压抑了很多攻击性。 所以我们会发现容易害怕的人总是那些老老实实的人,他们在生活中总是不敢拒绝、不敢维护自己底限、总是不敢竞争。 他们的内心里的攻击性是被压抑的,于是他们压抑不住时,就会把这个攻击性的力量投射到外界,他会感到外界对他有伤害,于是他总是感到害怕。

   这种压抑攻击性的人,还总是做梦,梦见自己被鬼、被怪物追逐。其实这个鬼和怪物就是他压抑在内心的攻击性。他不敢释放这个力量,于是就向外投射成了所谓的梦中的鬼。  有人说鬼在人心里, 心里有鬼,就是这个意思。鬼就是我们内心的黑暗的、不敢被我们面对的攻击性力量。

  

远方: 二、异性恐惧  

1、你赋予跟异性的普通接触以性的意义,所以你恐惧。你恐惧的不是异性,而是你的欲望。  

2、你的低价值感,跟眼前这个优秀的异性形成反差,使你觉得自己不配。其实有可能对方也觉得配不上你。互相暗恋很多年,后来聚会才互相表白的,就是这种情形。低价值感更多的与人格层面的自我攻击有关,而与现实成就无关。有一无所有而自信的人,也有功成名就还自卑的人。  

3、恐惧是喜爱的反向形成。你早年在喜爱他人(养育者)时没有得到恰当的回应,所以喜爱本身成为了创伤的扳机点。

曲鹞奇:对异性的恐惧是青春期阶段的人最容易出现的问题。青春期的孩子生理和心理加速发展。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对两性开始感兴趣。他们对异性好奇、对长相、衣着、身材这些具有性吸引力的方面开始在意。  但是很多家长对“性”都是避而不谈的,如果孩子实在是问的紧了,有的家长会摆出生气的样子,说小孩子不该问这个。 有的家长还从小教育孩子不能和异性走太近,不要和异性过于紧密,否则就会不好的事情发生。甚至是不道德的,是很羞耻的事情。这就是一种文化禁忌。

    给孩子基本的性教育本来是很平常的事情,但是把性问题禁忌起来、或者是上升到一个不能提、不能说、不能想的高度,这个孩子在青春期就会产生内心冲突。孩子的身体发育成熟了,他开始本能的对性有关注,但是道德感又告诉他:性是可怕的、不好的东西。他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是离异性远一点,眼不见,心里就不会纠结。




   第二个就是对自己的不自信,当我们见到喜欢的异性时会出现一系列的心理反应,例如女孩会感到内心“小鹿乱撞”、会脸红、会手足无措、心跳加快。男生会下意识的吞咽口水、脸红、眼神不知道看哪、说话还会结巴。这就是一种身体的本能反应。但是当我们出现这种反应时,就会感到:完了,对方一定看出来我喜欢她了,我刚才表现这么傻,她一定看不上我。  我身体的反应,让她知道我喜欢她了,我在她面前就像是透明人,那么我没安全感,我为了不再被她看到我的内心,我就不见她了。也不见异性了。

       刚才远方所说的,恐惧是喜爱的反向形成。 这句话很经典。反向形成就是矫枉过正。 例如公司里有一个年仅40的中年女性,长相不错、身材也不错,收入也不错,但总是穿着50、60岁的妇女的衣着。 而且当公司里新招一批年轻的女职员进来时,她很看不惯那些小年轻的女性穿的很时髦、很花枝招展。那么一个身材长相不差的中年女性天天穿着老年妇女的衣服,可能就是一种反向形成。   

    可能她的潜意识里也想穿着很时髦,很得体。但是她的家教很严,父母很保守,从小就给她灌输“不比穿戴比学习”的观念。 甚至还从小就灌输她“穿的漂亮就是不正经、道德败坏”的观念。 那么这个女性内心就会产生冲突,一方面女性都爱美,她潜意识也想穿着时髦,但是她内心的道德感又根深蒂固的认为这是道德败坏的行为。于是当她越想打扮时髦,她就越会去攻击别的打扮时尚的女性。同时她为了压抑自己想穿着时尚的冲动,她会越去穿那些古板的、老土的衣服,因为她要强烈的打压自己内心的欲望。

   这就是越恐惧,就越喜爱的原因。







远方:三、社交恐惧;

     你赋予社交以背叛父母的意义,意思是跟别人玩就不跟父母玩了,由此导致的内疚感转变为恐惧。内疚也许是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惩罚,它如影随形,使你无处躲藏。

  

曲鹞奇:有的孩子从小就交际能力比较好、有的孩子从小就交际不好。有的孩子从小学什么东西都学的很快。有的孩子智力没问题,但就是学东西学的很慢。 有的孩子从小就会自己坐车、自己买东西、自己做饭洗衣物。  有的孩子成年后还需要父母来帮助自己做家务。  

     我们知道,世界上所有的爱就是为了在一起,而只有母爱是为了分离。一个孩子越是学习好、交际好、生活能力强,就代表他和父母分离的越好。 因为这个孩子各方面能力越好,他就越是有远走他乡、成家立业的能力。 这种孩子的家长也是心理上发展比较好的人,因为他们可以忍受自己的孩子未来有一天离开自己。去过他们喜欢的生活。

      还有一类家长,在内心会把孩子视为自己的财产,他们嘴上说喜欢孩子学业有成, 其实上在潜意识里,他们会极度的控制孩子,让孩子去过家长所期待的那种生活。这样的家长也离不开孩子,孩子的一举一动需要知晓。他们会打压孩子的一切可以独立的能力。




      例如,生活中说的公主病、妈宝男。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依然不具备自己的独立能力,他们需要家长参与到自己的婚姻中来。 还有一些孩子成年了,却不具备生活能力。比如做饭、洗衣服、自己去看病等等。 这时候父母就会开心的责备道:你看看你,一直长不大,要不是爸妈在,你可怎么生活啊? 还有的孩子离开父母开始接触同学和同事时,发现自己格格不入、不会为人处世、不会察言观色。

    这些孩子之所以独立能力差,有的人会说,是天生的,其实这是彻头彻尾的谎言。 从心理学家华生的理论来看:你对孩子从小培养一个基本的能力,他就会掌握这个能力。除非你压根就没打算让孩子习得这个能力。

     为什么家长会下意识打压孩子生活能力、甚至学习能力?因为----分离焦虑。 一个不会交际、不会生活、智力没问题却学习不好的孩子。一辈子的宿命就是在心理和空间距离上离不开父母。这样父母就感受不到孩子未来离开自己的痛苦。  

      这种潜意识的打压,在表面上会以以下几种担心呈现出来:孩子没有家长管理、她生病了怎么办、她不会洗衣服怎么办、她被坏人伤害怎么办、别的孩子打他怎么办? 家长带着这些担忧,然后对孩子的很多事情亲力亲为,孩子就永远学不会这个事情,然后家长还很无奈的说:我家孩子就是能力不行,所以需要我照顾。      其实家长真实的潜意识机制是:我离不开孩子,所以我想照顾他,不让他发展出独立的能力。

   英国精神分析师温尼科特的建议是:在孩子“抛弃”父母之前,抢先“抛弃”孩子。当然,也不能太抢先。不少父母以学习的名义,限定甚至禁止自己的孩子跟别的孩子玩,这就埋下了孩子社交障碍的隐患。对孩子来说,社交应该是最重要的学习。

  




远方:

另外还有,演讲恐惧,比如说你潜意识认为当众说话等于当众吃东西(甚至是吃奶),都是嘴巴和舌头的运动,这激活了你的羞愧感。你赋予你的语言以攻击甚至毁灭听众的力量,并且会遭到听众对等的报复。有一个人是这样消除了自己的演讲恐惧的:他反复告诉自己,演讲只不过是告诉别人自己的想法而已,别人怎么反应跟我无关。这样的“告诉”,就是在消除赋予语言的攻击性。

     你潜意识夸大了演讲可能给你带来的成功或声誉,然后你被吓着了。你不能觉察到你一直在寻求周围人的高度关注,所以当你走向讲台,看到自己“梦想成真”的时候,也同时看到了自己对他人的需要。

  

曲鹞奇:演讲恐惧多半还是和童年的一些经历有关,很多孩子一开始对当众讲话是不恐惧的,因为家长在游戏互动中,常常让孩子自由的表达。 一个人在同学聚会中讲话也不存在障碍,他可以边吃边侃侃而谈。 但是为什么在正式场合需要讲话就会紧张呢?

       我记得我小学一年级期末要开联欢会,家长也一起参加。 孩子们每人准备一个节目,有的唱歌、有的跳舞、有的背唐诗。 我被老师安排背一篇课文, 大约有个一百多字。 结果上台后,我只记得课文的前两句,后面就背不下来了,就这么在台上、众目睽睽之下沉默了有1,2分钟。 还有其他同学在笑话我。 这可能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对当众讲话产生这么严重的挫败感。我在想要是当时老师安排我背一首诗或者一首歌,也许我就很顺利的表演完了,之后也不会有什么阴影、

    之后我好像一直在排斥当众讲话。后来在大学时,我当选学生干部,但是出现一个严重问题:每周的升旗仪式和学校大大小小的晚会需要我去主持。我当时大脑里小学时当众出丑的记忆还在闪回。好在当时大学上台讲话可以拿个文件夹,说着说着话,可以看一眼议程。我主持过几场上千人的活动后。我的童年阴影算是被克服了。因为每次我会想,上千人的活动我都讲过话,现在几十人、上百人的活动我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所以,家长要有意识的训练孩子的上台当众讲话的能力。 因为小孩子的羞辱感并不是那么敏感,让孩子有几次当众讲话的经历,以后孩子在内心里就会有这个资源和体验。这个体验的成就感也会随着孩子成长而扩大。

      其次是当众讲话紧张的人,可以问自己一个问题:你对你自己感到自信和满意吗?  如果你对自己都不满意和自卑,于是你会投射外界的听众也是对你不满意和不认可的。一旦这样的投射形成,坐在下面的可是几十、几百、几千人。你想象这么多人都是不喜欢你的,你一定会紧张的想躲起来。  所以容易紧张的人还可以有意识的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让你对自己的认可度提升,你投射的感觉就是,听众们也是认可你、喜欢你的。

    同样的道理,你如果喜欢你自己,你就会感觉到别人也喜欢你,你在别人的喜爱和仰慕之下去讲话,就不会感到紧张。

  

远方:

    说到恐惧,不得不说说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当一个人处于极度恐惧中,就会退行到婴儿期,对恐吓者产生婴儿对母亲般的依恋和感激的情感,并可能主动帮助恐吓者逃脱法律的惩罚。黑社会老大,就是利用这个原理使下属就范的。

       在生活中,骗子们也利用大家的恐惧骗取钱财。比如利用对疾病的恐惧,推销一些并无治疗价值的药物或食物。还有人对科技进步满怀敌意,因为他们的知识和人格不能与时俱进,所以制造关于新科技的谣言,使更多的人陪着他们仍然活在貌似更安全的“古老”时代。

      人生而有免于恐惧的自由。当你恐惧的时候,请不要恐惧你的恐惧。这是丘吉尔对英国民众说的话,以鼓舞抗击法西斯入侵的勇气。直面恐惧、而不是逃避恐惧,是解决恐惧的最好办法。恐惧的时候,尤其需要思考以下问题:

     我为什么恐惧,谁需要我恐惧,以及恐惧消失了会发生什么。有思考参与的恐惧,就已经不是原来那个恐惧了。

  

曲鹞奇:造成恐惧的还有一个原因是“未知”, 人们对未知的东西本能的会引发不安全感。例如人们怕黑,是因为黑暗就是一种未知,你不知道黑暗里面有什么。  当你可以用光线找到黑暗的地方,你可能就不那么害怕了。

    例如,初中化学中说白磷在常温下会自燃。  而过去土葬的墓地里,枯骨容易产生这种化学物质,就产生了自燃, 但是不懂这个原理的人,会觉得这是见鬼了。

     你越是能了解你所恐惧的事情背后的实质,你就越不会感到害怕、因为你扩大了已知的范围,那么未知的范围就缩小了。 有的人很害怕恐怖片,但是又喜欢看,有的人明明知道坐过山车会紧张,但是还是喜欢坐。  这就是因为恐惧也是一种快感,恐惧可以刺激肾上腺素的分泌,同时她又知道恐惧片和过山车本身不会有真实的危险。于是有的人对这种恐惧的刺激上瘾。




END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