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登录
注册忘记密码
查看: 3883|回复: 0

[结婚交流] 父亲到底在亲子关系中起到哪些重要作用?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20-6-23 14:31: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十堰广播电台 远方             十堰柏和心理中心 曲鹞奇
远方:
我们说妈宝男背后的动力是父亲角色的缺失,或者母亲拒绝在心中尊重和荣耀父亲。
那么如果父亲由于工作等原因非自愿缺席,或者父亲死亡,会对我们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我们又该如何处理这种缺失呢?

曲鹞奇:在心理学中一谈到亲子关系,大家说的最多的就是母亲和孩子的关系。 似乎和父亲的关系不大, 这是一个误解。理论上父亲直接影响到孩子是在3岁左右。   这并不是说孩子在3岁之前有没有父亲无所谓。

    孩子在3岁以前和母亲的关系更紧密一些,孩子在3岁之前几乎和母亲就是共生关系,几乎天天与母亲黏在一起。孩子的人格、性格和关系模式主要是在与母亲的关系中建立起来的。这也不难理解,中国有句话是“有奶就是娘”。孩子出生于母亲的身体,又被母亲哺乳一年,之后不会走路,还需要母亲寸步不离的带着。

    这期间父亲很少能够独立带孩子,而且孩子也并不依恋父亲。在孩子3岁之前,父亲也是会间接起到作用 , 例如母亲在孕期和孩子3岁前,因为需要长时间的养育孩子,如果母亲的行为、心理、生活、工作几乎各方面都是受限的,所以就需要有另一个人来照顾母亲。这时候父亲要做的就是挣钱养家来配合母亲养育孩子, 这就是在物质层面上要照顾好母亲。

     孩子在3岁前父亲的第二个作用是在心理层面上给母亲提供支持,例如母亲很累、很焦虑、不舒服的的情况下,父亲可以提供良好的陪伴,让母亲度过这个不适的养育期。

    父亲把母亲在物质、现实、还有心理层面上照顾的好,母亲就会在带孩子时显露出轻松、淡定、从容的状态。于是孩子就会感受到母亲所传递过来的安全感和舒适,孩子的人格就会发展的更好一些。 如果父亲没有很好的照顾养育期的母亲,母亲愤怒、恐惧、焦虑,那么孩子的人格中也会嵌入这些不良的感受, 这就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心理状态。

    父亲对孩子起到直接的作用是在孩子3岁的时候,因为孩子已经在母亲那里完成了哺乳、人格的基本发展、还有关系模式的培养 , 还有肢体上的发展,孩子可以直接走路去探索有限的空间了。 这时候孩子需要父亲介入进来,帮助孩子完成恋父,还有稀释母婴关系浓度,还有秩序感的培养。
      母婴关系在孩子一出生就开始了,通常这个母婴关系的浓度很高,分离很困难。母婴的高浓度有助于孩子和妈妈共生,因为共生的越紧,孩子得到的滋养就越多。但是到孩子3岁时,需要开始社会化,也就是孩子需要向外发展关系,例如上幼儿园,需要和父亲玩。但是孩子和母亲的关系不会自动分离,这就需要有一个“第三者”介入进来,稀释妈妈和孩子的关系,这个人就是父亲,如果父亲因为责任感不强、工作忙、离异、死亡等或者是母亲打压父亲,父亲就没办法介入到母婴的关系中,于是孩子和妈妈就会“分化不良”。  孩子以后可能成为妈宝男、公主病。或者没有向外发展关系的能力,就是我们所说的“交际障碍”

    父亲的第三个作用是影响孩子的“俄狄浦斯情结”。例如男孩子小时候会幻想和妈妈结婚,后来因为父亲的存在,于是男孩就明白了,妈妈只能属于爸爸,而自己只能向外发展,就找其他的女孩子。 如果没有父亲存在,这个男孩会一直与妈妈共生,以后结婚恋爱都成问题

     如果女孩子,在3岁时出现俄狄浦斯情结。她会幻想嫁给爸爸,但是有妈妈的存在,女孩只能想着向外发展。而和谐融洽的父女关系,让女孩子 知道优秀的男人是什么样子,于是女孩以后会找一个像爸爸一样优秀的男人。反之,如果爸爸责任感很差,和女儿的关系很差,这个女孩以后的婚恋关系也会出现问题, 如果父亲缺位,女孩未来可能会早恋,其实就是想找一个心理上的父亲来照顾自己,

    这里有几个建议:
     其一、母亲要在孩子面前,认同父亲,这样孩子就能认同父亲,如果母亲打压丈夫,那么孩子就会觉得父亲是个很无力的存在,孩子就无法和父亲建立关系
      其二、单亲妈妈,可以多让孩子和家族里的男性成员多接触,让孩子能从其他男性身上学习男人的果断、坚毅和力量感。
      如果单亲妈妈希望找配偶,那么在孩子小时候更好一些,因为孩子很小容易接纳另一个人进入家庭, 如果等孩子大了懂事了,反而不容易接受继父。
     其三、父亲要经常陪伴孩子,孩子才能从父亲身上习得男人的特质。
      其四、丈夫要把产后期的妻子照顾好,因为只有妻子心理健康,才能培养出健康人格的孩子。
     其五、父亲要更关心女儿,女儿未来的情感才会幸福。
   

远方:每一个人都是父母爱的结晶,基因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无论父亲由于什么原因缺位,母亲如果总是在孩子面前否定父亲,孩子就会在内心深处觉得,自己身上所有像父亲的部分,也都被否认了。当一个人长期感到被拒绝,或者不接纳自己的时候,就会感到空虚,特别爱面子,爱夸海口,很少做实事。还会存在一种普遍心理:越不接纳自己,就越希望别人接纳他,因而总会无意识地展露出那些自己不接纳的部分。

曲鹞奇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是由单亲父母带大的,他的父亲在奥巴马小时候就抛弃了他们母子,但是每当小时候的奥巴马问父亲的情况是,母亲只会说父亲的有点,例如父亲学习很好、很聪明、很有魅力等。 即使父亲没有带过奥巴马,但是奥巴马在内心里构建了一个理想中的父亲的角色。 这有助与孩子向父亲的有点认同。
    现在很多家长,忽略了这一点, 总是想把孩子拉入到自己的阵营里,或者是把孩子当成垃圾桶,去宣泄对配偶的指责和攻击。这就会让孩子产生分裂的情感。 因为孩子身上有父母两人的基因和血统,孩子对父母两人都有血亲上的情感,  这时候夫妻一方,让孩子认同自己,仇视另一方。孩子内心会难以抉择,即使最后还是忍痛进入了一方的阵营,孩子也会产生强烈的分裂感和内疚感。
    夫妻的互相不认同,对孩子的另一个伤害是因为,例如母亲当着孩子总是数落丈夫的某些特质,那么孩子身上多多少少也会有父亲身上的特质,那么孩子就会与自我产生分裂。  因为不认同父亲,就是不认同自己身上父亲的特质。


远方:男性能量缺失,让孩子失去边界感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曾说,母性代表了融合(情感),父性代表了疏离(规则)。
小婴儿刚出生的时候,分不出“你”和“我”的概念,他会认为母亲同自己是一体的,是共生的,母亲的情绪就是自己的情绪,自己的需要就是母亲的需要。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他们的自我得到发展,逐渐意识到自己和母亲并不是一体的。开始尝试新鲜事物,以及和父亲玩耍,父亲会为孩子建立规则,让他尝到成功的喜悦,也会体验到失败的沮丧。孩子就在这个过程中,顺利地完成与母亲的分化,停止长期共生的关系,发展出更加健全的人格。

曲鹞奇:  父亲的作用是建立孩子的秩序感。很多母亲总是说孩子越大越不好带,调皮捣蛋、不服从规矩。 母亲打骂都没有用, 这是因为母亲和孩子关系太近,母亲多半是不会狠心的让孩子建立规矩,所以中国古话说:慈母多败儿, 因为母亲舍不得狠心就管理孩子。 这时候父亲就能起到作用。男人做事比较果断、强势、坚毅。 面对不听话的孩子,父亲只要吼一声,就能起到震慑的效果。这是母亲很难做到的。
   孩子的秩序感要在6岁前建立起来,6岁前守规矩的孩子,规则习惯就能养成,孩子成人后也容易守规则和秩序。很多孩子6岁前,规矩建立不好,之后要纠正就有点困难了。  所以孩子的秩序感和意志力是由父亲所影响的。
    。


远方:因为男性能量也代表着冒险、力量、目标、边界、理性、果决,所以当孩子认同父亲的时候,也更能够勇敢去尝试,并且了解到,做人做事是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和界限的。反之,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如果缺乏父亲(或者男性能量)的陪伴,也容易缺乏勇气,不敢去尝试很多事物。更普遍的情况是,由于内心拒绝父亲,和父亲对抗,而总是会不遵守边界和规则,或者缺乏理性和目标,做事情不能脚踏实地。

曲鹞奇: 我这几天接待一个案例,是一个40多岁的机构负责人,男性。他告诉我说,他很容易焦虑,例如公司里的劳资问题、还有婚姻中的关系问题、总是容易害怕,明明只是遇到了一些小问题,以他的年龄和地位完全有办法处理,但是他总是觉得小问题会发展为大问题,这让他害怕恐惧。
    我了解到他父亲在他10岁时,因病去世。他还有2个兄弟姐妹, 家庭经济能力不高,妈妈含辛茹苦的养育他们。 他从小生活在物质条件不高的环境里,总是感觉到不安全、无依无靠。
    用心理学的解释就是他童年因为父亲早逝、家境不好的不安全感一直压抑在他的内心里。现在他事业有成、也有了家庭,但是他童年的无依靠感和不安全感一直存在于他的内心深处。  小时候因为他的能力不够,所以遇到一些看似很小的问题,他都可能应付不来,但是成年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又激活了他内心里缺乏力量感的伤口,他没有意识到自己现在是有能力去解决这些事的。
    网上有了段子,说一头小象,小时候被一根很细的绳子绑在柱子上,小象挣脱不了,但是小象长大了,力量大了很多,实际上,只要用一点力量就可以挣脱,但是大象还以为自己挣脱不开。  这在心理学上叫做“习得性无助”。就是当一个人总是遭受挫败,慢慢的就不敢去反抗了,即使他是有力量反抗的。
    有一些成功学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这话不一定正确,如果一个人总是经历失败,他内心就磨灭了对成功的渴望了。

远方:让父亲的能量一直在女儿的生命中,她便会感到更加完整和有力量。身边的“男性能量”如果父亲早逝,除了在心中和父亲链接,给父亲位置之外,我们也可以找身边可以靠近的、安全的男性,向他们学习。母亲可以经常带孩子去见自己的兄弟,或者表兄弟。让孩子接触到男性能量,学会与男性互动。如果母亲没有兄弟,也可以找靠得住的男性朋友,比如闺蜜的老公,让孩子和他多接触。

曲鹞奇:父亲是女孩这辈子接触的第一个男人,所以父女关系的质量直接会影响女孩未来的婚恋关系。一个女孩的父亲是什么样的人,有可能这个女孩未来会找一个相似的男人回来。 这理论好像挺奇怪,但真的有可能发生。例如:一个女孩的父亲没有责任心、很贪玩、不照顾妻女。 好吃懒做。 妻子开始会有改变丈夫的想法,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发现改变不了,妻子就绝望了。 不再去改变丈夫了。
    但是女儿在心理上是不甘心放弃父亲的,她在潜意识里也是会去帮助妈妈一起改变父亲, 如果还是没有效果,女儿可能会把这个未完成的改变父亲的需求压抑在内心里。  这就构成了一个心理学说的“未完成事件”。当女孩成大了,遇到一个也是贪玩、无责任心、堕落的男孩。 女孩内心里那个“未完成的事件”又被激活了,于是女孩可能莫名其妙的被这个男孩吸引,然后倾其所能的照顾他、关心他、试图改变他,但往往都是以悲剧收场。
    还有一个解释是,人们对于熟悉的东西,不管好坏,都会有些吸引力。但是对于未知的东西,不管好坏,可能会排斥。 于是女孩子遇到了一个内在与父亲很像的男人时,就被这个男人吸引,然后在一起。这就形成了强迫性重复,女儿又复制了父母的婚姻关系。
     


远方:寻找父亲的练习;对于从小就父亲缺失(不管是父亲缺位、过世还是对父亲有愤怒)的人,我也建议大家做一个练习。
这个练习可能刚开始的时候会痛苦、会困难,但是如果你能每天坚持练习,并且连续三十天,一定会收到效果。这个练习很简单:每天晚上,认真严肃地,对着镜子去观照冥想你父亲的脸,而且要持续至少十分钟,看着你自己的脸跟你父亲面孔的相像之处。如果你从未见过父亲,或者对父亲的记忆已经模糊,可以先看一看父亲的照片,再去照镜子。如果你从未见过父亲,也可以大胆去想象父亲的样子。无论你有多么想要退缩,多么不想看,都请你每天晚上花十分钟时间来做这个静心,不要逃避。

曲鹞奇:这个办法不错,也可以向亲人询问,父亲的优点和成就。 这样就可以在内心里构建另一个理想的父亲的形象。
    例如孔子。孔子在3岁时父亲去世,他没有父亲的概念和父子间情感的体验,但是他看到周围的孩子都有父亲陪伴,孔子的内心一定是孤独和失落的。 这可能直接影响孔子建立了儒家学说。
   儒家学说仁、义、礼、智、信,、还有孝。  还有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等等。儒家理论好像在描述一个完美的、理想的、有仁爱的男人的形象。而且还是一个权威的男人的形象。 可能这就是孔子内心中理想中的父亲还有父子关系的模型。




远方:我们不是孤立的一个人,我们代表的是身后的一整个系统。只有承认和接纳我们的系统,我们才能承认和接纳自己。如果你看着镜中自己的脸像父亲,感到很痛苦,很不喜欢,这也是正常的。要知道,当爱没有被满足时,才会导致恨。  
      我们中的很多人曾想要爱父亲,但是却很少得到回应。受挫之后,我们的爱变得酸楚,便想要报复。但是你的不喜欢只是显露出你依然爱着你父亲,否则恨和厌恶就不会在那里。如果你恨,就说明你仍然在等待,等待有一天他会来,会用你一直想要他爱你的方式来爱你。
      其实镜子中你看到的所有面孔背后,都是你自己的存在。每一个面孔,也都是你的一个面向,代表着你身上所拥有的特质。只要你坚持做这个练习,并且保证每天做十分钟,会有一天,你能感到自己对你的父亲、祖父、曾祖父,对那些你不认识、但是让你能够存在在这里的祖先们,充满了极大的慈悲、尊重、敬畏和爱。那时,请你在你的想象中,拥抱你的父亲,对他说:“谢谢爸爸,谢谢你给了我生命,谢谢你给我的一切。”


曲鹞奇:上一期节目中说的一个问题是,有的家庭,孩子们认同母亲,与父亲不亲密, 问其原因,孩子会说父亲不好,母亲才好。这个现象可能是个陷阱。
     因为母亲带孩子更多一些, 如果母亲和父亲的关系不够融洽,但是父亲对孩子还是好的, 但是母亲会下意识的和孩子诉苦,说父亲的一身缺点、父亲是如何的糟糕、母亲 是如何的不容易、如何的付出。 这等于是在潜移默化的分裂了孩子和父亲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成大的孩子们可以井下心来想想,自己对于父亲的感受,到底是来源于母亲的灌输,还是自己真实的体验。
有时这两种感觉很类似,不容易分清。  自己可以观察一下,父亲难道真的像母亲说的那么不堪吗?
     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收集父亲的有点和父子关系中那些美好的回忆,一个再糟糕的父亲,也一定有正面积极的地方,把这些收集一下,这就是孩子的资源。
    我记得小时候我父亲给我买了一些零食,在路上,看到一个乞丐,是个老太太带着孙女讨饭。那时候我很小可能才4、5岁,脑海里有这个片段。父亲问我能不能把零食分一些给那老奶奶。 我当时点点头。 这个记忆一直记得。 我父亲和母亲关系不算好,总是吵架。我当时有点认同与我母亲对父亲的负面评价。但是过了这么多年,我自己去回忆父亲,我发现父亲是个很善良的人,是个理想主义者。 他那时候总说以后退休了要会老家的海边,种一块田,养几只羊。后来我发现我也是个理想主义者,经常是自己情感上喜欢的事情,就会去做,用我太太的话评价我,就是在生活上喜欢“玩味儿"、 就是喜欢那种仪式感的东西。这就是父亲对孩子的积极的影响。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