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登录
注册忘记密码
查看: 3990|回复: 0

[结婚交流] 婆媳关系中的四种生存状态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20-6-20 14:46: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十堰广播FM92.0远方       十堰柏和心理中心 曲鹞奇
远方:最近,热播综艺《婆婆和妈妈》频频上热搜。最让人关注的,还是伊能静和婆婆像闺蜜式的关系,她俩有话就直说,其乐融融。有一次,聊到减肥话题,婆婆说“你监督我,我要瘦,我要在这个节目瘦很多斤”。但刚说完,婆婆又想去吃老家带来的香瓜和山竹,因为不吃就坏了。伊能静便温柔地对婆婆说:“下次大老远,别带那么多东西。”
     陪婆婆去称体重时,伊能静细心地用手遮住体重数,并偷偷告诉婆婆结果。婆婆一听,发现自己胖了,伊能静就连说这个称不太准。她们真实又融洽的相处方式,引来无数网友讨论。 大家都说,伊能静运气好,遇到这么好的婆婆。其实,是伊能静高情商的沟通方式,才使得家庭氛围这么好。


曲鹞奇:之前我们一谈到婆媳问题,涉及的最多的就是婆媳矛盾。看来今天我们要聊的是和谐的婆媳关系。
     在生活中,我见过一些比较亲密的婆媳,关系好的就像是亲母女一样。甚至就算是夫妻闹矛盾了,婆婆还会向着儿媳妇。
   我的一个女性朋友,就是和婆婆关系好的甚至超过和丈夫的关系。我也和她探讨过这个婆媳的问题,她是怎样去互动的?她说了一个例子:她第一次去男朋友家见男朋友的妈妈,她看到男友的母亲正在打毛衣,正好她也会织。她就和阿姨一起探讨织法,两个人不一会就聊得火热。反倒是把男朋友晾在一边,插不上话。
    后来这个阿姨成为了她的婆婆。她说婆媳关系的好坏也取决于各自所处的圈子。她的婆婆很少和那些满心抱怨儿媳妇的老太太待在一起。她和很少和那种一直说婆婆坏话的朋友在一起,即使闺蜜中有一些抱怨婆婆不好的人,她也不会去参与和搭话。
    网上有句话说:离抱怨的人远一点,至少50米远。 说的也是这个道理,长期处在一个抱怨的群体中,即使是有一个比较积极的人,也可能会因为群体的影响而趋于抱怨。而观念上的趋同,又会转为行为关系上的趋同,那么真的有可能慢慢也会出现问题。
    因为舆论会引发个人的判断。我在心理咨询中,经常遇到一些女性来访者,她们瞧不起自己的父亲,总是觉得自己的父亲在家里不尽责任,而且不够细致,也很少陪伴自己。以至于有些女性在成年后,和父亲的关系也是不冷不热的。   
      然后我让她们举些例子来说明父亲是如何“不尽责任,不担当”。她们多半会说妈妈对父亲不满意,妈妈总说父亲没责任感、不担当。 但是要女儿举例子,还真想不到有什么。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抱怨改变认知”的例子,因为妈妈当着女儿的面长时间的指责丈夫,女儿在长时间的抱怨中,逐渐的认同了母亲,于是也和母亲一样去抱怨父亲。甚至在潜意识中制造了一个父亲不好的“事实”。这就是为什么要远离抱怨。
    有的婆婆,下楼聚在一起,老太太们扎堆闲聊着各自家儿媳妇的不好。并且还会和其他人那里交流管教儿媳妇的"心得"。时间长了,就真的使婆媳关系越发紧张。
    我这个朋友说的第二个观点就是:自己把孩子照顾好,和老公的关系处理好,平时又不和婆婆住在一起。偶尔把孩子送到公婆那里,联络一下感情。不给婆婆找麻烦,那么婆婆还有什么好抱怨的呢?
     当然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她的老公回父母家,不会向爸妈抱怨自己的生活中遇到的不顺利。他老公想的很简单:就是不想让老人操心自己,所以有些报喜不报忧。就是这个操作,让婆媳之间少了很多问题。  因为丈夫如果总是当着老人抱怨。老人可能不会觉得是自己儿子有问题,一定是媳妇不好好过日子才把自己儿子弄成这样的,这就有可能增加了婆媳间的矛盾。

远方:为什么你和家人无法好好沟通?
    很多人认为,我们都以为既然成为一家人了,就应该可以好好沟通。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越是亲人,越是沟通不畅。
    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曾提出,每个人在家庭中,都有属于自己的生存姿态。家庭成员的生存姿态,决定他的沟通方式。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每个人在家庭中的4种生存姿态。
1、讨好姿态
   讨好他人时,我们牺牲了自己的价值,唯命是从。即便自己感觉不好,也会强颜欢笑。
   比如,节目中林志颖的妻子陈若仪。开饭了,陈若仪忙上前帮婆婆端菜;吃饭时,也会夸婆婆饭菜做的好吃;她提前给婆婆买了一堆衣服,但婆婆似乎都不怎么喜欢。
    听到婆婆的姐妹团说自家媳妇怎么能干,接到妈妈电话的陈若仪反复问,“你觉得我做得还可以吗?”当婆婆告诉她“你是上天送来的礼物,你是好妈妈、好女儿、好媳妇”的时候,陈若仪竟然忍不住落下泪来。
   陈若仪说:“我怕我会讲错话,怕做的不好,达不到妈妈要求。”每一个讨好姿态者心里都会积压着委屈,这样的沟通言不由衷。

曲鹞奇:讨好者试图用讨好的策略来拉近关系,但往往越是讨好,越是有可能吸引别人对她的伤害。讨好不是一种真实的关系,而是一种伪装的关系。我们平时遇到讨好者,可能会有一种感觉就是,这个人对我并不是真正的接受,她对我好像是一种惧怕之下带的面具。她对我的态度是有虚假感的。
    还有一个原因是讨好者在关系中是紧张的,两个人在一起时最舒服的状态是,我感到很轻松,你也感到很轻松。讨好者的紧张一般是掩盖不住的。于是你在和讨好者打交道时,你也做不了真正的自己。因为对方诚惶诚恐,紧张兮兮。
     于是你自然也得高度紧张的注意,不要伤害了对方。 这种紧张兮兮的感觉如果长期存在于关系中,就会让人很累。当你在某一天觉得不像这么累的面对讨好者,于是你露出了你真实的一面,讨好者可能会觉得你不喜欢她了,于是两个人的关系又有了新的纠结,这样的关系出现问题的几率更大一些。   
    所以在关系中真实一些、反而还能让别人感到轻松。
     陈若仪面对婆婆的讨好,有可能是她童年是有一个严厉的家长,以至于她必须要小心翼翼的才能得到家长的认同。于是她会把对家长的那种严厉、挑剔的恐惧感转移到婆婆身上。这在心理学中叫做“移情”。 她的错误在于,她觉得自己家长是严厉、挑剔的。那么别的权威或者长辈可能也是这个样子。
   好在她的婆婆及时给与她鼓励和安慰,才缓解了她面对权威的紧张感。
   

2、责备姿态
责备者为了保护自己,藐视他人,只考虑自己和情境。
   他们高高在上,非常强势,认为自己才是唯一的标准,不接受来自任何人的解释,总是指责挑剔他人的言行。不仅如此,他们还喜欢拒绝别人的请求,反对别人提出的建议。
    他们的常用语有:你从来没有做对过一件事!你到底是怎么回事?这都是你的错。你为什么总是……
   责备姿态者,把自己的压力和负担施加给别人,看似很强大,但内心也有一种无价值感。


曲鹞奇:假如遇到这样的婆婆。只能做两件事:第一是把老公的关系处理好,把老公拉入到自己这一边。第二是尽可能住的离婆婆远一些。如果两样都做不大,那可能会经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能看到那种凡是都外归因的人,她们会把所有的问题都推到别人身上。而很少、甚至不承认自己有问题。  这是一种很典型的人格问题,人格问题修正起来很困难,更何况婆婆上了年纪,思维固化,更加难以改变认知。  那么唯一能做的就是:保持距离!
    这需要老公的配合。我见过有一些丈夫,他也知道自己母亲脾气难缠,但是为了孝顺,还是会要求妻子忍耐一些,不要和老人一般见识。还有一些丈夫觉得母亲把自己抚养大很不容易,一定要妻子把母亲当亲妈看待,这两个要求看似很平常,但会给妻子增添巨大的压力。
    原因就是一个:妻子不是婆婆养大的,妻子和婆婆没有血亲关系。所以注定了妻子永远不可能把婆婆当成亲妈来看。丈夫和母亲是血亲,相处几十年,所以儿子可以做到和亲妈关系上的互相包容和接纳。母亲骂儿子几句,儿子不会与母亲为仇,。但婆婆骂儿媳几句,这个感觉都完全不一样了。媳妇会觉得自己被强烈的攻击,而且以后这个怨恨可能长期存在。

3、理智姿态;超理智者,漠视自己和他人的价值。
他们既不允许自己,也不允许他人关注自己的感受。他们喜欢引经据典、摆事实讲道理,解决矛盾冲突,以证明自己永远是客观公正的。他们看上去总是非常镇定和冷静,没有任何情感表达,就像电脑或字典一样“准确”。这样的姿态,没有共情,在沟通中让人觉得冷漠,不容易接近。
曲鹞奇: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情感隔离,这样的人会特别“讲道理”,而不是遵循自己的感受。有人说讲道理有什么不对?   心理学中有个比喻:正确的废话。  家长一遍一遍对孩子说学习的重要性; 妻子一遍一遍对丈夫说你要有责任感;鸡汤文一遍一遍的说夫妻间要好好沟通; 这些话听上去没有逻辑上的错误。没有错误就是正确, 但正确不等于有效。 不然世界上就不会有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了。
    生活中有太多说“正确废话”的人。他们很“认死理”,讲道理的人越说越兴奋,听者却越听越痛苦。  
     还有一种过分正确的人,就是在情感隔离,例如有的家庭在年终聚会,大人们很少和小孩子聊一些有趣的话题,听到的最多的就是“期末考了多少分”? “假期作业写了吗”?这也属于正确的废话。 大人的做法是,我可以躲在道理的背后,这样我就不用和你有情感的瓜葛。
    还有的夫妻,在关系中,总是在说“我对你问心无愧”!从表面上看,说这话的人也确实没犯过什么错误,甚至还做了很多正确的事。  但是他们的夫妻关系总是显得不够亲密。 让爱人有一种感觉有问题,但是又说不出那有问题。
  例如有的妻子对性生活有抵触,但是又不能明着拒绝。于是就会拿孩子当挡箭牌。她们会对丈夫说:孩子不管了吗,作业还要写啊,写完孩子还要哄睡啊。孩子睡了,衣服还没洗啊。  或者是说:我天天带孩子这么辛苦,你那里有我辛苦。这些话,丈夫听起来句句都有道理,反驳不了,但是丈夫又觉得内心的不舒服。
    如果婆婆是一个总是在强调规矩、强调道理的人,就有一种“公事公办”的感觉,她不想和媳妇建立一个亲密的关系。那么最好还是和这样的婆婆保持距离,也可以相安无事。


远方:4、打岔姿态

对于打岔者来说,自我、他人和情境都没有价值。他们总是企图把别人的注意力从正在讨论的话题上引开。

比如,鸡同鸭讲。
曲鹞奇:这和上面说的情感隔离类似,她也不是不想谈及一些深入的问题,她也不想和你有深入的关系。


远方:
萨提亚说,沟通方式只是我们过去生活经验的冰山一角,而这是一个充满了可怕认定、自动化和习惯化的过去。
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就只能在不断复制曾经的模式。
要建立良好的沟通,在意识水平上做出这种选择,需要我们充分的觉察、了解和接纳自我,他人以及情景,并为自己负责。
而这,离不开个人的觉醒与成长。
伊能静曾在采访中说:“我经历两次婚姻,其实前一段婚姻我应该是很有安全感的,可是我那时候没有把自己修炼好,因为我还太在那个伤痛里面,那种家庭的伤痛,跟妈妈的没有和解,很紧绷的状态里面,我自己还没有那个智慧(从伤痛中走出来)。”
结束第一次婚姻后,她用了五年的时间,重新了解自己,找回自己,和童年那个“不被爱的自己”、长大后那个“不会爱的自己”和解。
她说:
“原来我走了这么一遭,这四五十年,不过是要把最终那个生下来变成一颗种子的,那个自我找回来。
疗愈了内在小孩,她看待这个世界的视角就改变了。
正如伊贺列卡拉•修•蓝博士所说:
所谓的“问题”,不过是“内在小孩”重播出来的记忆而已。倾听你的“内在小孩”,生命中的一切问题,才能将迎刃而解!

曲鹞奇;我们在很多心理学的文章中,总是听到“内在小孩”这个概念,意思就是我们早期所形成的关系模式。
    一个在童年时经历过很多欺骗的人,她长大以后即使面对很诚实的人,她依然不会有很高的信任感;一个在小时候被挑剔、打压长大的人,她在成长中也会把所有权威都想象成对自己挑剔和苛责的人;  一个经历过地震海啸的人,即使获救后,处在一个很安全的房子里,她依然会觉得这个房子有可能会坍塌。这都是内心的主观感受。也被称之为“内在小孩”。
   心理学认为,你的外在关系,有可能是你内心投射出来的。  也就是说一个信任感不高的人,面对这本来很坦然的亲人,但是这个亲人会觉得,我对你诚心实意,你还这么怀疑我。  那我以后就不对你那么坦诚了。 但别人对待她没以前那么坦诚了,她又固化了“别人不值得信任”的观念。
    内在小孩如果是讨好的、软弱的。按理说,应该很安全吧。 也不一定, 如果讨好的人遇到了一个不喜欢讨好的人会发生什么呢? 不喜欢讨好的人,内心里是看不起讨好的行为的, 那么当他看到一个人总在讨好自己的时候,反而会激活不喜欢讨好的人的攻击性。
  这就是不健康的内在小孩所互动出来的人际关系。


远方:在《婆婆和妈妈》里,有一次沟通很有代表性。三个人在吃早餐婆婆夸赞她挺讲究营养配餐。伊能静说,自己在台北的时候更恐怖,要分别给秦昊做减脂餐,给女儿做副食品,给儿子做能量餐……然后等着被表扬。但是耿直的老公根本不接这茬,不识时务地说家里很多时候都有阿姨,伊能静也不是经常做这些。伊能静听了,心里不高兴了,就去跟婆婆小声吐槽。

她直接表达自己的态度:我是想让你们赞美我,但你们一直没有,所以你们在生活里并没有体谅过我的辛苦。

不少网友吐槽伊能静“作精”,而在我看来,在家庭中的沟通不仅需要待家人真诚,更要对自己真诚。

   如果心里有不适,需要用适当地方式表达出来,而不是委屈自己。

好的沟通同时关注到我、你、他三者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关注自我,和自我建立通畅舒适的沟通。
如何和家人进行一致性沟通?


曲老师:良好的沟通,源于表里一致的沟通。

什么是一致性沟通?

简单地说,就是在沟通过程中,使用一致性的语言和感情,同时关注自我、他人和情境。

当我们决定做出一致性反应的时候,我们的目的不是去赢得某场胜利,不是去控制他人或情境,不是为了自保而忽视他人的存在。

选择一致性沟通,意味着我们选择成为真实的自己,选择与他人进行接触,并与他们建立直接的联系。

远方:那么,如何进行一致性沟通呢?

曲鹞奇:第一层次:理解接纳自己的感受
第二层次:注重内心感受的圆满状态
第三层次:和自己的生命力量保持和谐一致


远方
其实,一切问题的答案,还是在你自己身上。

一致性沟通,是高自尊的生存状态,是真正打开家庭和谐沟通之门的钥匙。

内在和谐,外在自然美好。

当我们真正和自己建立良好的沟通,就能与家庭成员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