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登录
注册忘记密码
查看: 3882|回复: 0

[转载] 成年人的关系为什么会渐行渐远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20-6-13 22:55: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十堰广播电台 远方        十堰柏和心理 曲鹞奇
远方:小时候的我们,与好朋友相伴而行,肩并肩、手牵手,笑语拉钩便是承诺,总以为拉钩盖印之后就是一辈子了。所以面对一段关系的结束时,尚不成熟的我们会哭、会闹、会纠缠,甚至会死缠烂打。即使最后不得不分别,我们也会哭泣着告别,郑重其事地约定要做一辈子的好朋友。
    而当我们成年之后,一段关系,总是走着走着就默默淡了;些许朋友,总是不知不觉就悄悄散了。没有哭闹也没有纠缠,没有争吵也没有崩溃,没有追问也没有解释,就这样心照不宣地、默不作声地,疏离了。从此各奔东西,山高路远,再不相见。可是,再不相见又怎样呢?风吹过,云就散了;你我一起走过,也无憾了。比起死缠烂打后的相对两厌,我宁愿用成年人的方式,体面地结束这一场相逢不易。所有的关系:凡觉辛苦,皆是强求

曲鹞奇:在交际中确实存在这个现象:年龄越大,交际距离好像离得越远。有的关系甚至走着走着就断了。 有的心理学理论认为,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失去和分离的过程。这个“失去”也包括各种人际关系。关系的分离好像听上去是一个有点悲情的词汇,但在另一个角度来看,分离也表达着这个人的成长。我在咨询中接触过几例父母去世所引发的的心理问题。来访者们的一个反应是高度一致的:,他们普遍认为:在父母离开自己以后,自己好像一夜间长大了很多。
   从心理学的客体关系来说,每个人都会 经历关系的分离,孩子从娘胎里出来,这是要经历的人生第一次分离;12个月以后母亲给孩子断奶,这是人生中的第二次普遍性的分离; 从孩子3岁要上幼儿园,这是孩子人生中第三次的关系分离。以上三种分离还是比较正常的,还有一些情况是,“单亲母亲”、“孩子不到12个月断奶”,“孩子不满一周岁,就长期送回老家给老人带”。这就属于分离创伤了。
   我觉得年龄越大,交际关系越远,可能本就是一个常态的情况。人们小时候“拉钩、盖章”、“穿着一条开裆裤长大”的关系,是因为人们在幼年时力量不足、独立能力不高、认知能力不足,社会功能不足等因素。这就需要孩子们本能的互相依赖。孩子们比大人更容易结成一个同盟,发展友谊、互助互利等。而且孩子们的边界感还不是很清晰,所以孩子们的友谊总是显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孩子与孩子之间最喜欢的莫过于:我去你家吃顿饭,你来我家睡个觉。而且幼年的孩子的性别意识还不是那么明确,所以男孩子、女孩子很容易打成一片。
     而当孩子到了上小学的时候,性别意识已经建立的比较完善了,男孩子和女孩子开始刻意的保持距离。这是童年时所经历的又一次分离,也是一种交际上的距离。
     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独立能力越来越强,边界感也越来越清晰。这势必会造成成年人关系上的距离被拉远了。因为成年人的独立性更强,那么这个边界的领地也就越大。这一点和动物挺像的,我记得有一期动物世界里讲的两只小老虎,在妈妈的照顾下慢慢长大,两次小老虎相互打成一片。然而两只老虎成年后,它们就要自己出去独立生活,并要划分领地。即使是两只同胞生的老虎,也不能随意进入到彼此的领地里面。人的关系也是如此,一个成年的状态是:我的认知、综合能力、学历、收入都在增加,我有力量可以把自己照顾的很好了,我也就不会再像小时候一样,天天和小朋友腻在一起。   我在把自己照顾的很好的情况下,我还需要有一定可以独处的空间。这个时候人们的边界感更加清晰。这也会使人际关系看上去距离远了。

远方:有人说,人生是一场场盛大的邂逅与别离。是啊,成年人的世界里,离别是常态。经历得多了,就会渐渐明白:结束一段关系的最好方式,不是哭闹和纠缠,也不是争吵和追问,而是心照不宣,是自然消减,是默不作声的逐渐疏离。毕竟,你有你的忙不迭,我有我的自顾不暇,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路要走,没有谁能永远站在原地等着谁。
     前几天,我初中时候最好的朋友突然发了一条朋友圈“往后余生,全部都是你”,配图是她的结婚照。在我记忆里总是扎着双马尾、咋咋呼呼的小姑娘,那个嚷嚷着她结婚时要我当她伴娘、她生孩子后让我做她孩子干妈的小姑娘,已经变得成熟而温婉,成了别人的新娘。而我,不仅没做成她的伴娘,就连她结婚的消息,也是从冰冷的电子产品上得知的。我们是怎样走到今天这一步的呢?我仔细想了想:我们之间没有电视剧里狗血的背叛,也没有现实生活中利益的交恶。我们只是偶尔会发一条信息,几句寒暄之后,她没回,我也就默契地没有再发;我们只是没有了共同的话题,又有了各自的新朋友、新生活;

曲鹞奇:这个案例挺有代表性的,最可能的解释,就是有的人的交往带有强烈的功利性,我觉得和你的关系中,已经没有最多的价值了,于是我屏蔽了和你的交往。
   这个功利性并不单单指的是物质方面,可能还有心理层面。有的人和你交往起来特别干净,不会牵扯到利益和物质。但是一段时间后还是渐行渐远。那有可能是你已经满足不了她的心理需要了。或者是她已经得到心理满足了。
     我曾经因为工作的原因,认识了一个朋友,这个朋友和我无话不谈。关系好的就像是亲人一样。后来我发现和她的关系好像有点压力了。她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情,都会和我倾述。 开始我觉得她还是挺信任我的,但是时间一长,她有时候会在晚上11点以后来电话,想和我聊聊她的事情。我有点吃不消了,而且她每次给我讲她遇到的问题时,总要求我认可她,让我说她是对的。 哪怕她的问题有一些确实是她的责任,但她不让我说她有责任。我当然不大可能把一个成年人当成小孩子来哄着。我还是会在认可她的同时,又很委婉的指出她的一些问题,
    再后来我发现她把我微信屏蔽了,也不再联系我了。我觉得这种分离也没什么不好,因为我给不了她想要的。  也许她已经找到了新的可以完全认可她的朋友了。
     成年人之间的距离拉远,还和交际圈子有关。成年人的交际圈子越来越大,同时也越来越多。大部分的成年人,如果他不是以交际或者整合资源为业的话,他不大可能把自己的不同圈子相融合。因为我们的每个圈子有不同的交往目的、还有不同的感情、还有不同的隐私。所以成年人会避免让自己的不同圈子过度的相融,除非有非常重要的必要。 这就有可能出现刚才说的情况,一个朋友在朋友圈里发聚会的照片,但是他竟然没有叫我,后来一了解才知道,他的聚会是大学同学聚会。而我可能只是他的同事。
     在人际关系中,也有一种相反的情况,就是一个人把自己的不同圈子过度相融。  我遇到的一个情况是,一个萍水相逢的朋友,她在和我交际中,不断的挖掘我的朋友圈子,例如我的同学、我的同事、甚至我的前女友。竟然她都认识。  然后她会找我的那些同学得意的说:我是曲老师的朋友,听说你们以前是同学。    或者是她通过我,认识我的一些朋友,她也会自来熟的和我朋友打成一片。再到后来,她的朋友有什么心理问题,她直接会把我的电话给她的朋友,让我给她朋友随便聊聊。 这是让我觉得很难受的一点,她的行为原因,可能是小时候边界感没有被建立清楚,于是在她的观念里,不存在不同的朋友圈子,只要是她朋友,就应该混成一锅粥。由此可见,这种没有距离感的、甚至和彼此侵入的关系会令成年人不舒服。



远方:泰戈尔有句诗:“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星星没有交汇的轨迹,而是纵然轨迹交汇,却在转瞬间无处寻觅。”诚然如此。人这一生,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他们会陪我们走过人生的某一阶段,然后在某个时点突然离去,从此,江湖不再见。不是薄情,亦非寡性,只是人生路上,各有各的忙、各有各的难,生活已经够辛苦的了,所以对于需要辛苦维持的关系,不愿意再强求了。成年人的生活里,总有很多忙不迭和自顾不暇:忙不迭地工作、生活,自顾不暇的家庭、人生。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感伤离别,也没有那么多空间来置放心中的离愁别绪。所有的关系,凡觉辛苦,皆是强求。而成年后的我们,都不再强求。我们只是各奔似锦的前程,各历精彩的人生,慢慢地,渐行渐远了。

曲鹞奇:关系的突然的离去也不是永久的。  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句: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这句话用在人际关系中也是一样。  朋友关系的特点是不断变化的,这就像佛教中说的和合姻缘。  也许暂时分离的关系在一段时间后又连接在了一起。也许过于熟络的关系,过了一段时间后会慢慢冷却。 这都是正常的。
   网上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好的关系,不需要天天腻在一起才能维系,好的关系就算经历了一些时间的分离,在聚合在一起时,关系也不会变质。就像我和我的小学同学们,可能一年都没有个电话,到过年时,相约出来喝上几杯。照样热情不减。  那种时时需要维系、不经打理就会变味的朋友关系,本身也算不得契合的关系。   当然,重申一下,今天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是朋友关系。亲情关系和恋爱关系不在我们今天讨论的范围。
   我相信在成人关系中“各有各的忙,各有各的难”是对的。孩子的友谊关系浓烈是因为,孩子的交际圈子本来就狭窄,除了父母、就是老师,还有幼儿园的朋友们,这些关系本来就简单。所以,孩子们的关系是高浓度的。   成年人的人际关系复杂的多。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亲情、还有朋友关系,即使是朋友还要分多个圈子。所以成年人的社交关系被大大的稀释了,那么给人的直观感觉就是成年人的距离感很明显。
   当你曾经的发小结婚之后,你在高兴之余,还会有点不易觉察的酸楚。因为你知道,他不再是那个把很多精力都分给你的好哥们了,他以后要把更多的精力分给家庭和事业。   同样,你也是一样,你会把情感更多分给家庭和自己,只留一部分给朋友。


远方:谁不是这样呢:拿出手机,内心明明有千言万语,打开对话框却突然无话可说;打开好友列表,没有拉黑,也没有删除,但就是有很多朋友已经好久没有联系了;……
      没有长亭送别,也没有折柳相送,我们就这样,心照不宣、一拍两散了。或许,不再打扰、沉默相别,就是我们之间最后的默契。而静静退场、体面告别,便是对这一段关系最后的成全了吧。就让一切归于沉寂,以后不再联系;就让我们一别两宽、各生欢喜。如此就好。
      一段成熟的关系,最好的结束就是:放下过去、让自己成长。分离总是痛苦的,但是,与其念念不忘等待回响,不如落落大方放下过去,让自己成长。前段时间,罗志祥和周扬青分手了。崩塌的人设,狗血的剧情,一地鸡毛的爱情……当网友们还在为周扬青打抱不平时,她只说了一句:“感谢这些年彼此的陪伴”,然后直播、带货,重启人生。
     没有“再也不相信爱情了”的绝望,没有“他为什么要这么对我”的质问,也没有“是不是我不够好”的自我怀疑,面对破碎的关系,这个飒爽的女孩选择了放下过去——快速抽身、及时止损,选择了让自己成长——投入事业,重新开始。这个女孩,让我看到了一个成熟的成年人从一段糟糕的关系中及时解脱的最佳方式——放下过去、让自己成长。

曲鹞奇: 周扬青的分离不是悲情,而是成长。周扬青用她的一别两宽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道理: 分离虽然是令人不适的感觉。 但是做为成年人无论离开谁都能让自己生活下去!
    有的人可能有疑问,毕竟因为分手而导致的活不下去、辗转难眠的案例也很多,这个现象我们在之前的节目中多次讲到。  分离时感到痛不欲生的人时因为童年时经历类似分离创伤。例如不到三岁,父母就长时间的离开自己。  不到12个月就被迫断奶。才刚2岁,就被送到幼儿园。  这些过早的分离就会让孩子感到强烈的恐惧和绝望。因为对孩子来说和大人分离就意味着死亡。
    有类似童年分离创伤的孩子,即使长大以后,童年的恐惧还压抑在潜意识里,当他经历恋爱或婚姻的分手时,小时候那种痛不欲生的绝望感觉会被激活。
    而有的人,小时候被养育的挺好,没有经历过严重的分离,那么她成年后再遇到关系的分离,她会觉得自己又不是小孩,离开亲人就会有危险。自己现在是大人了,离开谁都能过。所以我没能看到有的人分手后难受一段日子,又会满血复活。



    远方: 都说“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但我觉得:器物碎了,就别再修了,修得再好,也有抹不去的裂痕了;茶水凉了,就别再续了,续得再满,也不是原来的味道了;人走了,就别再留了,就算留下,也得不到原来的情了。人这一生啊,没有所谓过不去的坎、舍不下的物、忘不掉的人,有的只是放不下的心。有些人,注定只是我们人生路上的过客,与其强求在一起,不如放下过去、让自己成长。
     正如有位作家写的那样:“人生,其实像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伙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情形就变了,各人专心走各人的路,寻找各人的方向。”
      结伙而行时就相濡以沫,各走各路时就相忘于江湖。无需送君千里,亦无需沉湎怀念,只需放下——放下过去放下ta,放过自己去成长。“人在风中,聚散不由你我。”成年人的世界里,相逢不易,相守太难,离别是常态。不是我们变了,而是时移世异、岁月变迁,你我都无力改变,只好一别两宽、各生欢喜。茫茫人海,相遇是缘,而离别,也只是这段缘分的结束。下一刻,或许就是另一段缘分的开始。缘起时满心欢喜,缘尽时体面结束。不必烦恼,也不必怅惘,相逢一场,也无憾了。从此山高路远,各自珍重。

曲鹞奇:关系不具有百分百的稳定性,这是客观事实,所以过度的强求关系本身就是一种错误认知。
    马云在一次演讲中说:做生意不要靠关系,因为世界上最不可靠的就是关系。  这句话说的非常犀利,而且你仔细想想,这句话说对了。因为在心理学认为,关系也是个人心理模式的向外的延伸。 如果说人心是总在变化的,那么关系就一定会变化。
     我在工作中总看到一些年轻人,创业之先,不是研究市场、也不是研究业务。也不是做方案规划。  而是不断的游走于各种人际关系中。美名其曰:整合人脉资源!      他们总是认为做一件事,人脉是最重要的。有了人脉就有了一切。  这可能是这么多年受了所谓成功学的荼毒了。  人脉确实重要,但是人脉是在你自身有能力、有计划、而且已经做出了一定成绩之后,才会被吸引来的。  而不是一开始就要去追逐的资源, 你什么都没有,你所谓的人脉只是你手机里的一串电话号码。没有任何意义。  人脉的作用在于,你有没有过硬的能力为别人创造价值。  这样一来别人才会为你提供资源。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