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登录
注册忘记密码
查看: 6341|回复: 0

[杂谈] 食色性也,浅谈美食与婚姻的心理学关联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20-6-6 13:00: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十堰广播电台 远方      十堰柏和心理服务中心 曲鹞奇
远方:疫情过后,让人惊讶的不是报复性花钱,而是报复性离婚。据新闻报道, 深圳各区民政局婚姻婚姻登记处未来一个月之内,离婚无号可约。四月份本来是离婚的淡季,可在过去的这一个多月,离婚量已经达到了结婚总量的84%。而平时离婚率只有它的三分之一。原来,疫情真是婚姻的试金石。

两个人近距离相处太久,“露馅”也就越来越频繁,不懂得经营的人,往往破罐子破摔。再者,在这个人人自危的时代,谁心里都有一大摊子事儿,当认定对方当不了自己的那束光时,自然是各找出路。

曲鹞奇:我宁愿相信这不是报复性离婚,而是因为之前因为疫情影响导致前两个月无法办理离婚手续,所以累积到了4,5月份集中办理。 但即使是这样,我们的离婚率好像还是高了一些。网上可以查到去年全面全国离婚400W对,今年才过了一半,从数据上看,可能会超过去年。
    仔细想想,造成离婚的原因其实还是那些事情,经济、孩子、情感等,其实这些问题都是老问题,真正造成离婚率逐年上升的可能还是另有原因。
    其一、人们对婚姻的质量的要求提高了。 心理中马斯洛需求理论说:人的目标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物质到精神。例如一个人如果温饱、安全、生育等基本需求满足后,这个人就不会再满足于这些需求了。而是要再满足精神需求。例如:爱的满足、自我实现的满足。一个国家或者民族首先要满足温饱、安全的目标后,才能发展出艺术及文化。
     过去人们所说的有房、有车、有存款、外表好看就是好婚姻,但是这样只满足物质的婚姻,到最后解体或是不幸福的可能性很大,因为房子、车子、金钱一旦被满足后,夫妻就发展出对爱、理解、包容还有精神契合的需求。如果满足不了,人们就会感到挫败。所以婚姻里不要只看硬件条件,也要看精神上的契合度。网上说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就是这个意思。
有的夫妻离婚后,旁人还觉得很奇怪,双方没有感情不忠、经济良好、孩子优秀为什么还要离婚,可能的原因就是一开始只看重硬性条件匹配,而没有感情。
    其二、离婚率的上升可能和男女的社会平等程度有关。远的不说,在30年前,男性还持有很多的社会资源,主要体现在就业、管理、受教育、财富等方面。那个时候女性在婚姻中遭遇的不幸,不敢轻易提离婚,就算是要离婚,女性的家庭可能也会给与一些压力,比如亲朋可能劝和不劝分,但丝毫不会考虑女性当事人的感受。
    但是现在女性的受教育、就业、社会资源分配方面,不比男人差,甚至要有些领域,比男性还优秀。女同胞们在婚姻中遭遇到不可挽回的问题时,可能会主动提出离婚,这也是离婚率上升的一个因素。
   其三、闪婚是加剧闪离的因素。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激情爱的概念,大意是,俩个人一见钟情,迅速相爱,这是激情的作用。但是激情不持久,一旦激情退却后。两个人能不能走到一起,那就是看感情基础了。
      还有一种感情是朋友爱,就是两个人从相知、相识、走到相爱这个过程很漫长,虽然没什么激情,但是两个人一旦进去到婚姻,感情降温也不明显。反而感情的粘合度比较高。就好像有的人评价自己的婚姻说:我和他在一起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我离开他会不习惯。
  闪婚数量的增加一部分是网络各种APP的盛行,人们已经不再依托单位领导牵线搭桥、也不再依赖媒人。 自己在网上寻觅,聊熟了、见面、约会、然后确定恋爱关系,这个过程一般不超过3个月,甚至也就一个月。这就加剧了闪婚的可能性。
   其四、离婚成本太低了,例如过去社会、单位、文化对离婚会赋予很多意义,认为离婚的人一定是有什么错误,才会导致离婚,于是很多夫妻对离婚在内心是有芥蒂的,而现在还是网络的便利,婚内出轨的现象屡屡发生。而且有的人觉得出轨是在追逐真爱,社会和大众对出轨这件事看的比以前要轻。还有就是网络对出轨者的诱惑太多,这就增加了婚姻不稳定的可能性。


远方:当代社会,有多少夫妻懒得再给对方熬“心灵鸡汤”了?
最近,黄永玉先生手写了一封讣告“梅溪于今晨六时三十三分逝世......."两人相恋76年,是难得的从一而终。黄永玉和张梅溪相识于民国时代,是穷小子爱上将军之女的爱情故事,一晃,大半个世纪过去了,黄永玉先生如今是集书、画、篆刻于一身的艺术家,但他最自豪的身份是——张梅溪的丈夫。
    张梅溪和黄永玉在院子里是有名的孩子王,两个人一起养动物,一起在简朴的生活里找乐子,也能一起吃苦。从院子里长大的作家张朗朗后来在《大雅宝旧事》里回忆:“黄叔叔无论想出来什么惊天动地的招儿,黄妈妈总是毫无保留地大力支持。”
   出于回应和珍惜,即便是在最难的日子里,黄永玉依然不忘哄张梅溪开心,他用画笔将本没有窗户的地方画上美丽的风景,安慰抑郁的张梅溪。明明是自己的背上被打开了花,但他害怕张梅溪心痛,连忙写诗安慰:
  临老了,黄永玉依然乐于给张梅溪撒糖。考驾照是为了带她兜风,给她写各种腻歪的诗,偶尔皮一下,也不忘表白老婆,有一句是”心在树上,你摘便是“,论会谈恋爱,有谁比得过黄永玉先生呢。

曲鹞奇:这在那个年代叫“熬鸡汤”,在现在叫“撒狗粮”,相信大部分人在看到这样的感情,心头都会一暖,人人都向往这样的在灵魂上高度契合的感情,但一转身还是要面对现实中的鸡毛蒜皮。似乎也没有心情去改善一下自己的婚姻的质量。
    渴望找一个灵魂伴侣的人不在少数,我的朋友中,少数人为了嫁给爱情,而等到年近四旬才结婚。大多数人深埋了内心中对爱情的向往,选择了一份四平八稳的婚姻。人们会说,结婚过日子不就是锅碗瓢盆吗,真要是想黄老先生那样的感情,实在是有点矫情,再说要爱不动啊。这实在是一种悲哀。
    有一个心理学家评价说:中国人爱情,爱情只存在于欧洲。这话听着很刺耳,但是仔细想想有点道理,中国自古以来不乏描写爱情的故事,如白蛇传、天仙配、梁祝、孟姜女。有的人说我们国家有这么说经典的爱情啊。你仔细看看,这些故事的结果都是什么?   死亡、分离、没有一个好结果。所以在文化当中好像我们的集体潜意识不鼓励爱情。没有爱情参与的婚姻就是功利化的、是为社会和家族服务的。
       到了现在社会,如果一个年轻人告诉家长,自己恋爱了,想结婚了,家长一般不会先问这个人有趣吗?你们相爱吗?而是问对方家里做什么的、什么工作、有房子吗?  有的追求爱情的人,会被朋友奉劝要:现实点。 我们对到爱情是如此的漫不经心,所以大部分家庭很难去过出那种浪漫、契合、两情相悦的婚姻。
    更讽刺的是,很多人打着“寻找爱情”的口头去出轨,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婚外的那个人可能不会和你天天锅碗瓢盘、柴米油盐。不会和你谈责任、谈付出、谈谁对谁的父母好、谈谁应该做家务等。不谈过多现实,就可以用更多时间去谈谈爱情。这是一个很讽刺、很残酷的现象。
    所以,把爱情放在婚姻重要位置上的家庭才会幸福,漠视爱情的夫妻,只是合伙成立了一家有限责任公司而已,


远方: 朋友远在东北的姥姥和姥爷两个人独自生活在农村,没有事的时候,姥爷出去打鱼,回来指挥姥姥做鱼汤。姥姥嘟囔,姥爷是”光吃不做假把式“,一旁的姥爷依然笑嘻嘻的,很享受这种寻常的唠叨。两个老人在地窖里攒了两个多月的干货,为的就是等一家人围在餐桌那一刻的暖。大兴安岭的草蘑鲜香滋补,肉质劲道的小笨鸡肉质劲道,焖制一小时,一道鲜美滋补的鸡汤上桌,这是孙子孙女的最爱。看着家人们大口享受,姥姥笑开了花。
    四方烟火,爱与希望,都藏在人间风味里,而我们最终渴求的治愈,不过是有人问你粥可温。陈晓卿是一个太会讲出食物之中不寻常的人,他曾说:只讲好吃是浅显的,会讲背后的劳动,感恩上天的恩赐,是浅显的。通过食物,去还原治愈之道,去凝视普通人的酸甜苦辣,才能让人感受到它的真诚,放心的将自己的身心沉浸进去,真的得到治愈。

曲鹞奇:你看,你描述的这个场景多有温馨的感觉。一个人晚上坐在餐桌前,吃着美食,聊着家常,美食刺激着人们的味蕾,同时也让人们的大脑分泌出多巴胺这种让人感到欣快的激素。而人的神经会记住这个令人愉悦的场景,还有和你共进晚餐的伴侣。于是会促使人们多多构建这样的场景出来,以后人们看到美食就会条件反射的想起自己的爱人,看到爱人又会联想到美食带来的欣快感。这就是共进美食对婚姻的积极作用。
     但是说起和爱人共进美食。我已经很久没有这样的记忆了。现在随着很多养生和健身理论的普及,使得很多夫妻,不能再好好的享受一顿晚餐。餐桌的两头,丈夫吃着炒菜、妻子啃着黄瓜,还得时不时把炒菜推远一些,这本身就造成了隔阂。丈夫可能想做某道拿手菜和妻子共享,妻子却表示只吃水煮鸡胸和西蓝花。然后丈夫悻悻的又把食材塞进了冰箱,内心中涌出一股莫名的、不可言状的失落。妻子可能会觉得丈夫矫情:我吃我的减肥餐、你吃你的红烧肉,各不影响。但是在心理学中认为,我有好的体验,我也希望你能体验。这样我们两的感情就拉近了。只有我在体验,那你就不知道我有多开心,那么没有你的共情,我的开心也不是那么开心了。
    我的一个朋友很依赖自己的妻子,他说了这样一个细节:他比较喜欢喝夜啤酒和麻辣烫。于是他的妻子在和他恋爱时,就总拉着他去夜市上喝上两杯、吃上几串。还会不忘帮他带包烟。然后两个人天南海北的侃大山。用四川话说就是:巴适得很! 有时,晚上已经睡觉了,他有点饿,告诉妻子后,妻子说:我也饿,走、出去撸串!然后两个人勾肩搭背的出门。
       他说妻子就是他想要的宝藏女孩、有趣的灵魂。

远方:曲老师和爱人最初见面时吃的是什么菜,你觉得什么食物最能代表你们的感情。

曲鹞奇:见面第一个菜是牛蛙干锅,是她最喜欢吃的,  就连生孩子进产房的前两天,还带她去吃牛蛙。 她也知道我爱吃饺子,我曾开玩笑说:夫妻矛盾没有一顿饺子解决不了的,如果有,就是两顿。婚后我们也会包饺子,她调饺子馅,但是不会做饺子皮,我和面、擀饺子皮,然后再包。这种感觉很好,一家人都在参与。


远方:黄磊说:你疲惫、忧虑、烦闷,甚至找不到意义和方向,此刻,走进厨房,系上围裙,锅里的水开始沸腾。你内心深处一直都知道,你只是需要这一餐饭的放空。我们常常在看影视剧的时候发现,一对夫妻吵架了,其中一方负气出走,而对方似乎见怪不怪,早已默默布置了一桌子菜,就等着对方肚子饿了回来缴械投降。
张小娴曾写过一篇文章,说每个女人都会沦陷于男人下班回家捎回的那一碗热汤。
    其实不是汤好不好喝,而是原来对方还会在百忙之中想着自己。发现没,无论是美食大片,还是俗世生活,最终的线索都回归到了人类本身,再美味的食物,都离不开一个个人的组成。
    在《风味人间》第2季里,每一期镜头的尾声都是一家人的合影。仿佛只要上了饭桌,就能暂时忘掉在外的风霜和疲惫。重要的是,无论走得有多远,家里始终有人担心你肚子饿不饿,开不开心。云游在外,辗转半生的游子,最忘不了的,还是家里的那道菜。食物之于人生,是最好的疗愈。

曲鹞奇:有的时候,某个食物承载着一个人的情感和回忆。很多远在他乡的人用以缓解思乡之情的办法就是去尝尝来自家乡的那道风味。人们之所以对味道如此敏感是有原因的。一个婴儿刚刚降生,她的所有感官里面,最先发挥作用的不是视觉,而是味觉和嗅觉。婴儿刚出生的心理期属于口欲期,婴儿主要靠味觉去和外界建立沟通。比如婴儿和母亲的链接是通过嘴巴。用嘴唇吸吮乳汁。用嘴唇去品尝任何可以被自己塞进嘴巴的东西。所以很多玩具厂商的购买说明都会写着,可能会被儿童吞服,建议几岁以后购买。 母亲最操心的是要把婴儿可以拿到的东西都洗干净,避免婴儿舔舐。
   人们对味道的迷恋甚至会保持到成年,曾经有心理学家观察到,为什么很多运动员得了金牌后,会把奖牌放在嘴里咬一咬。这当然不会是去验证金牌是真是假,而是出于一种心理学所说的口欲期的快感。因为婴儿最喜欢把感兴趣的东西放在嘴里尝一尝。成年人也会多多少少保持着这个习惯。情侣夫妻间的亲吻,可能也有这个因素:即,我喜欢你,我也要尝尝你的味道和气味。
     家乡或者童年的美食对人也有一个安慰的作用,我把家乡和童年的回忆的感觉通过嘴巴,吃进了身体里,这样就好像家乡和回忆就保留在我内心的最深处了。所以你会看到食物的广告就是用的“回忆杀”,南方黑芝麻糊、思念水饺、大白兔奶糖、麦丽素、果丹皮等等这些食物,不仅仅是满足人们的味蕾,它更重要的作用是成了童年回忆的一个载体,安抚了人们的内心。
     我记得90年代时,在张湾医院沟口有一家上海饭店,一楼就卖小笼汤包,那时候我父亲总带我去吃,后来那家上海饭店没有再做汤包了。之后我发现在旁边的南京汤包馆刚刚好可以做出那个味道。我有时候去特意去吃上一、两笼。我太太还笑话我说:有那么多好吃的不见我那么上瘾,竟然迷恋汤包!  我自己知道我父亲去世后,这是我对过去的一种回忆在里面,不只是为吃饱肚子,也是为了让内心被填饱。
   食物不仅仅是为了吃饱饭,古代把人们共同享用美食的活动叫做“宴”。“宴”指太阳下山,月亮尚未升起的时段,但是宴指的正午或者下午•“宀”为“家”或者“宅”。“宀”与“妟”联合起来表示“在正午与妻子共进餐”。 几乎大部分活动和礼仪都要有“宴”。食物对于建立关系,有积极的作用。很多生意人会在宴请中去谈事情。拜年,并不是去亲人家作个揖、送点礼品就算结束,大家还要在一起把酒言欢、享受美食。
     所以要建立和谐的亲密关系就从制作美食、品尝美食、共享美食开始。


远方:热爱生活,享受美食,珍惜那些爱你的人,在平淡的生活中,一次一次用爱唤醒对方。也许只有经历过低谷和种种的不如意才更能知道,那些触手可及的日常和平淡,竟来得如此珍贵。如果当下未能如意,不妨去细细感受厨房里的温暖烟火,退回到方寸之间,去感受它温暖的指引。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