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登录
注册忘记密码
查看: 3823|回复: 0

[转载] 《师说 网摘》2018年2月第2期总第134期 【研修行知 】汪文华文集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163 天

[LV.7]常住居民III

发表于 2018-1-28 14:59: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师说 网摘》2018年2月第2期总第134期   【研修行知 】汪文华文集
               
原创                                                            2018-01-28                                        汪文华                                        师说                                                        
                                                                                                                                                                                                               



编者按:
去年公号改版,立意集结当月某一专题文章,或某一话题相关文章,生成文集,谓之网络月刊,即以前的《师说网摘》,这是第四次月度结集了。汪文华老师是我们以前网刊《师说》时代的封面人物,专栏作者,算得上核心作者群之一员。网刊停办,公号依旧,汪文华老师支持之心未变,把他去年一年在中国教育报网站上专栏文章,授权我们公号,陆续推送出来。
研究,修行,行动,知道。“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是汪老师的追求,也是我们师说公号的办号宗旨。当汪文华老师告诉他由公号推送文集的名字时,我们一众同仁会心一笑,“于我心有戚戚焉”。
当然,我们更期待,更多的朋友,把你精心撰写的文章,编辑成集的电子文集,发送给我们,由公号分享给大家哟。

《师说 网摘》2018年2月第2期总第134期   

顾问:
马丽        人教社编辑
刘芬        人教社编辑
韩婷婷     人教社编辑
主编
马佾        湖北教师
编辑
张静芳     河北教师
徐金奎     湖北教师
刘晓乾     甘肃教师





教师成长离不开同伴互助和合作交流

汪文华(特约评论员)2017-11-19 18:49

经验总结和教学反思、同伴互助和合作交流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方式。

经验总结和教学反思以自我反思为核心,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及其产生的结果进行问题诊断和归因分析,并思考解决问题的对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动与教学活动加以思索、研究、改进的过程。教师在自我对话和自我诘难中,拓展自己的教学知识,变革自己的教学行为,逐步实现由职初教师向经验教师和专家教师的成长。

而同伴互助和合作交流,主要指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与同伴进行专业上的切磋、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在教师的三类知识(原理知识、案例知识和策略知识)中,对于原理知识,教师可以通过职前学习和在职的继续教育,掌握学科教学的原理、规则,以及一般教学法知识。而案例知识和策略知识,除了通过阅读专业书刊、浏览网页、观看教学视频等方式获取外,更重要的也是更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则是交流式反思和研究式反思。在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和微格教学训练中总结经验,在教学观摩、问题交流、专家会诊等专业对话中积累学科教学的特殊案例,逐步形成策略性知识。

为使同伴互助和合作交流发挥应有的作用,产出更大的效果,学校和有关组织(师训、教研、电教等)需要科学安排、统一组织,仅靠教师自发开展是不现实的。学校组织的校本研修活动、教师培训机构实施的教师培训,都应为此作出改进。

第一,改进校本研修,以“大校本”课例研究为载体。同伴互助和合作交流不要囿于本学科、局限于本校,不能仅仅发生在同年级同学科教师之间,应由本学科拓展到其他学科,向本校之外拓展,有专家介入给予帮助和支持,形成“大校本”环境下的同伴互助和合作交流系统。这需要学校以及教研部门(教育主管部门)的条件支持。

课例研究作为一种分享的研究方式,旨在通过研究化解教学难题,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有效开展课例研究,运用教师的原理知识,丰富教师的案例知识,反思改进课堂教学,提升自身的实践智慧。课例研究是实现同伴互助和合作交流的载体,越来越得到中小学校和教师的青睐,理应成为校本研修的主线。

课例研究一要为了学生的学,以课程标准为导向,围绕“教什么”“怎么教”“怎么学”“学的如何”四个方面,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做整体的分析和反思。二要为了解决问题,在“疑问—设计—反思—行动—观察—反思和重新设计”的循环过程中,通过专业合作的方式,解决一个个发生在课堂上的问题和困惑。三要为了改进教学,不是就课论课式的评判和裁定,而是对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教学问题的诊断和讨论,是对问题解决方案的设计、实施、观察、反思和改进。课例研修需要教师个体和合作同伴经历“课前设计—课堂观察—课后反思”的行为跟进过程。以课例研究为主线的校本研修,教学设计要基于改进教学,课堂观察要聚焦问题解决,课后反思要立足学生学习。

第二,改进教师培训,落实参与式案例教学。教师培训机构对教师培训模式进行应对性改进,实现参与式培训,促进参训教师之间、与培训者之间的专业对话、互动交流,引导教师从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教师培训要突出问题的诊断与解决,重视参训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课堂教学实践能力的发展,突出参训教师对课堂教学实际情境与自身教学经验所作的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与反思。通过示范观摩、实践训练、微格教学等形式,使参训教师在做中学、在动中变,形成同伴互助的意识和习惯,掌握合作交流的技能。如,为帮助参训教师掌握积累“案例知识”的方法,可这样开展教师培训:初始案例——学习理论——案例初析——聚焦案例——问题研讨——形成反思案例。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步,参训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撰写一份教学案例(初始案例),也可以根据他人的教学实录(文本的、视频的)形成初始案例。培训之前提交给培训机构(培训者)。

第二步,学习理论分两种方式。一是参训教师自己学习有关培训教材和相关的资料(网络的、专业书刊的)。二是培训者根据参训教师提交的初始案例,发现问题,针对性备课,在培训教学中解答问题、实施指导。

第三步,参训教师学习理论之后,对自己的初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修改、充实案例内容。

第四步,培训者对典型案例进行评析,与参训教师对话,发起参训教师之间的对话。

第五步,分组进行教学问题研讨,引导参训教师深入研究、深度对话。

(作者汪文华,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此为蒲公英评论网站首发作品,转载请务必标注来源,违者必究。)

研修行知┃汪文华文集1
研修行知┃汪文华文集2
研修行知┃汪文华文集3
研修行知┃汪文华文集4
研修行知┃汪文华文集5
研修行知 汪文华文集6┃ 走好教育督导的“最后一公里”
研修行知 汪文华文集7┃学校视导员代替督学做事,并不妥当
研修行知 汪文华文集8┃教师学习要坚持实践立场
研修行知 汪文华文集9┃教师培训学分管理的亮点在哪里?
研修行知 汪文华文集10┃区县要打牢教师培训学分管理的节点和落点
研修行知 汪文华文集11┃教师培训学分银行难在学分互认
研修行知 汪文华文集12┃消除幼儿园“小学化”,落实规程是关键
研修行知 汪文华文集13┃学前教育岂是“低等”教育
研修行知 汪文华文集14┃“专题+自主”双向选择,让教师培训更接地气
研修行知 汪文华文集15┃ 保障乡村教师专业学习权益,不妨这样做
研修行知 汪文华文集16┃乡村教师专业学习资源建设,该如何进行研修行知 汪文华文集17┃提升教师培训品质不可忽视的“四点”
研修行知 汪文华文集18┃“大数据”助力教师培训提升品质
研修行知 汪文华文集19┃提升幼儿教师素质能力的五条途径
研修行知 汪文华文集20┃自我效能感是网络研修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研修行知 汪文华文集21┃制定校本研修计划需有专业思维支撑
研修行知 汪文华文集22┃核心素养“被标签化”要不得
研修行知 汪文华文集23┃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呼唤“学本课程”建设
研修行知 汪文华文集24┃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校本管理须跟进
研修行知 汪文华文集25┃学校与教师都要有自己的“知识地图”
研修行知 汪文华文集26┃送教下乡培训团队需做实四个节点
研修行知 汪文华文集27┃【好书读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研修行知 汪文华文集28┃持续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妨这样做
研修行知 汪文华文集29┃智慧教育需要智慧培训
研修行知 汪文华文集30┃对批评和被批评,教师应知应会
研修行知 汪文华文集31┃如何让送教下乡培训更接地气
研修行知 汪文华文集32┃班主任在岗实践研修要做好“四个结合”
研修行知 汪文华文集33┃教师成长离不开同伴互助和合作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微信号:rjswkss
本微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如喜欢,欢迎推荐到您的朋友圈。

欢迎添加本微信QQ群

278600652,以推荐您认为的好文章。
平台义务发布文章,交流教育经验,不提供稿酬。
常设栏目:
好学校,学校照片配简单介绍文字。若有办学愿景及成就更佳。
好校长,校长个人思想,成长故事或教育论文均可。
好老师,教师的探索研究随笔杂感艺术生活业余消遣等。
好学生,学生的校园生活学习经验成长故事等。
好家长,家庭教育培育子女的心得体悟等。
精彩文章,随时设置相应栏目,等着你的参与哟。
投稿信箱:539974277@qq.com.
作者授权首发刊发作品文责自负,师说微信不承担任何连带责任。
标题敬请注明栏目,配相关照片三张左右,谢谢合作。
【征稿启事】公众号“师说”征稿启事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