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登录
注册忘记密码
查看: 1072|回复: 0

文化扶贫在行动·湖北篇 燕儿谷:外树颜值内提气质 靠文化端稳旅游饭碗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0-11-3 10:32: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地处大别山腹地,三面环山,没有名胜古迹,夏季无法避暑,冬天不能泡温泉,先天条件一般的罗田县燕儿谷如何靠发展旅游实现脱贫摘帽,成为中国特色旅游名村?记者近日随“文化扶贫在行动”湖北站采访团来到罗田燕儿谷探访。

“两山夹一沟,十种九难收。”10年前,燕儿谷片区6个村负债近500万元、人均收入不足1000元、村里干部无人当、驻点干部不愿住、外地媳妇不愿嫁,是大别山区集库区、穷区、难区于一体的典型落后“厌人垸”。

乡村在徐志新响应政府号召,回村担任“第一书记”后发生翻天覆地变化。这个土生土长的罗田人从京城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转身变为山区小村脱贫致富带头人。带领村民从治理环境、修复生态开始,修路架桥、栽花种草、建茶梅园、采摘园,退耕还林,把燕儿谷打造成春有山花烂漫、夏有绿树成荫、秋有硕果飘香、冬有茶梅傲雪的美丽乡村样本。2012年燕儿谷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

文化扶贫在行动·湖北篇 燕儿谷:外树颜值内提气质 靠文化端稳旅游饭碗-1.jpg


燕儿谷景区

徐志新很早就意识到趋于同质化的乡村旅游,必须打造核心竞争力,燕儿谷要外树颜值、内提气质,靠发展乡村文化,才能端稳旅游饭碗。

文化扶贫在行动·湖北篇 燕儿谷:外树颜值内提气质 靠文化端稳旅游饭碗-2.jpg


燕窝垸村驻村第一书记 徐志新

在他的带动下,燕儿谷整合自然人文资源,建成了乡愁广场、徐家老屋、燕归园等特色人文景点,增加乡村文化体验项目,开办“燕儿谷乡村振兴法治论坛”,招募驻村艺术家……游客到燕儿谷不仅可以游山玩水,还能做豆腐、扯油面、打糍粑,听黄梅戏,学唱地方民歌。

文化扶贫在行动·湖北篇 燕儿谷:外树颜值内提气质 靠文化端稳旅游饭碗-3.jpg


燕儿谷工匠学校

2018年6月,燕儿谷向社会招募“九佬十八匠”,挑选出首批30名工匠成立了大别山地区第一所乡村工匠学校。绘漆画,做篾器、做木器、刺绣、酿古酒、织布、这些濒临失传的民间手艺开始在燕儿谷集中展示。

文化扶贫在行动·湖北篇 燕儿谷:外树颜值内提气质 靠文化端稳旅游饭碗-4.jpg


篾匠屈君成用竹子编乘物器皿

文化扶贫在行动·湖北篇 燕儿谷:外树颜值内提气质 靠文化端稳旅游饭碗-5.jpg


绣娘杨能香教小朋友刺绣

58岁的漆匠丁志刚十二岁学艺,曾靠画花床养家,随着传统家具越来越少,他不得不放下画笔外出打工,“听到工匠学校招募老匠人,我真是喜的不得了,终于又能画画了。”现在丁志刚有在工匠学校有自己的工作室,每月能领3300块固定工资,画作从花床转到石头和木板上,这样的工艺品很受游客喜欢,销售作品也有提成,生活大大改善。

文化扶贫在行动·湖北篇 燕儿谷:外树颜值内提气质 靠文化端稳旅游饭碗-6.jpg


漆匠丁志刚正在作画

据统计,从成立至今,工匠学校年接待游客28万人次,手工艺品销售额高达200余万,为附近村民直接提供就业岗位46个。还成为华中农业大学、黄冈师范学院、黄冈市艺术学校等院校的研学基地。

靠文化旅游,村里火了,人气旺了,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了。每年村民通过出租土地、在村内务工获得收入达1500万元,通过销售竹笋、软萩粑、甜柿、腊肉、油面等特色农副产品每年增收300多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是10年前的11倍,越来越多的外出村民也选择“燕儿归巢”。

“希望燕儿谷是大家回得去的故乡,记得住的乡愁”徐志新说,“如今村里变美、农民变富,这让我特别有成就感。”(中国日报湖北记者站)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