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登录
注册忘记密码
查看: 4371|回复: 0

[杂谈] 为什么你分分钟就容易被别人说服?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20-8-6 20: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十堰广播FM92.0远方 十堰柏和心理 曲鹞奇


        

  

  

远方:喜欢看“奇葩说”的朋友可能都有跟我一样的经历——原本自己已经被正方的观点深深慑服。但反方站起来一番激辩后,自己又立刻倒戈,被辩手的观点带着走。于是选陷入了“哇这个好有道理”“这个也说的对”两边倒的状态。

    不只是我,90%以上的现场观众甚至周围的朋友看辩论时,都很容易被带偏、跑票,特别是有自己喜欢又权威的导师如:蔡康永、薛兆丰加入的战队,我们总是对他们的观点深信不疑。除了辩论之外,生活中当你看到一条信息,一则新闻,或者一个专家的结论,你是习惯心平气和地接受,还是先去质疑,思考一番再得出自己的答案呢?




曲鹞奇:在全世界所认可的心理治疗技术据说已经达到了200多种。这其中有一个技术是知名度最高的、也是最神秘的,就是催眠治疗。 但是催眠也和其他的心理技术一样,并不是适合所有人。催眠治疗大约只对7成的人有作用。而另外3成的人,可能不会跟着催眠师的引导去走。

    容易被催眠的这一部分人,是因为他们的受暗示性较高。其特质就是容易跟随别人的观点、暗示、容易被情绪影响等。刚才说的权威本来就可能产生就较强的暗示性。 这一点在心理学里也叫做“晕轮效应”。即我们看到一个人或者事物上有我们喜欢的某一点时,就会把这个喜欢的特质放大,而忽略其他的缺点。

   例如:商家一般喜欢选择代言人为自己的商品打广告,就是利用晕轮效应。消费者喜欢这个明星,于是也会潜移默化地对这个明星代言产品产生好感。还有对权威的晕轮效应,人们会认为权威说的话,就是正确无误的话,还同时淡化了这些话语中存在问题。

    现在老年人用智能手机越来越多,老年人玩起抖音、微信来,可能比年轻人还有瘾头,但是我们会发现,老年人的朋友圈里经常转发一些心灵鸡汤、养生偏方、或者生活小窍门、还有“转发多少次,就能领红包”的虚假广告。 这些所谓的小窍门或者是红包广告就算是让一个中学生看,就知道是假的,但是老年人还是乐此不疲的转发,甚至这些老人中,还有一些是老一批的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

    这同样也是一种权威的暗示性,只不过这里面的权威是媒体,过去一代人信息媒体还不发达,主要是刊物、报纸、电视、广播。这时候凡是在这些媒体上发出的信息也基本都是权威的、正确的。很少有人去质疑, 但是现在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而且还是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平台发布自己的观点和信息。这些信息是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的东西,没有被加工、没有被审核、甚至没有被证实。 但仅仅因为这些信息来自于网络媒体平台,所以老一代的人依然相信那是真的。他们不能理解,谁会把一个不正确的观点发到如此权威的网络媒体平台上?

   我记得前几年,我母亲看到网上说用大蒜和柠檬熬水可以打通血栓、这个偏方可以淘汰血管支架介入手术、还有搭桥手术。然后她还坚持了服用了一个月,最后实在是忍受不了这个味道才终止。

     还有什么所谓的爱国宣言,不转不是中国人,转了QQ会自动升级。

     这些粗糙的、劣质的、一看就很假的消息,被老人们广为传播,引发了从众,这些消息出于网络媒体,又加强了从众。









   远方:  美国布鲁克•诺埃尔•摩尔教授在《批判性思维》写到:人们乐于接受别人接受的观点,而不是停下来思考是否有理由支持该观点。大多数人都习惯接受别人接受的,相信别人相信的。人云亦云,甚至每天谈论的那些事,说的那些道理,表达的都是别人的观点,唯独没有自己的。没主见的你,缺少了批判思考能力辩论的节目看多了,做了无数次“墙头草”于是得到这样一个感悟:这世上很多事本就不存在绝对的对与错、黑和白,万事皆存疑,只看你愿不愿意相信,敢不敢质疑而已。很多人小时候对世界充满好奇,总喜欢提问,比如为什么傍晚太阳下山会有晚霞,为什么冬天会下雪,夏天会有暴雨……但是长大后大部分人逐渐失去了好奇心,丧失提问的能力。从小到大填鸭式的教育,只让你习惯吸收知识,接受事实,而是不质疑批判。于是习以为常的接受,习惯“存在即合理”。



曲鹞奇:我觉得这个理论应该改一下,就是人们乐于接受与自己利益相符的观点,而不是停下来思考是否有理由来支持该观点!因为人类在潜意识中的趋利避害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

    我记得有人在网上发出这样一个论点。 A男性,真实情况是很富有,但是他把自己伪装成一个收入平平的男人。 B男性,真实情况是收入平平,但是却把自己伪装成一个很富有的人。  这两种男人,女性最讨厌哪一种? 结果是百分之80的女性投票说:那个明明没钱,还要装富有的男人很讨厌,品行不端。

只有20%的女性觉得装穷的男性不可原谅。

   其实我们知道无论只装穷还是装富的人都存在问题,装富的人用伪装来提升自己的价值, 而装穷的人在用极端恶毒的方式去揣测别人。因为他觉得别人对他有所图,于是他为了保护自己,就先把别人想成恶人。 所以A和B都是具有伤害性的做法。

     人们愿意接受对自己有利的观点的第二个现象还体现在信任感上。网上一句话大意是:你在我背后开了一枪,我依然相信那只是你的枪走了火。这个段子比喻的很形象,我愿意相信你,就算你做出伤害我的事,我也相信你是重视我的。因为我无条件的相信你,就是侧面突显了我的重要。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重要,这符合自己的利益。

    我记得我大学时,追求过一个女孩,在交往中这个女孩总是说:很难相信我。  一定要我做出各种承诺和行为来证明我是值得信任的。然后我在追求她的过程中就不断的向她验证我是值得信任的,但在一个承诺被验证后,她又会提出另一个不信任出来。过了几个月,我忽然意识到一个事情,并不是我没有实现承诺,而是她压根就没打算去相信我。她只是把不信任当成了理由来隔离我罢了。当时我觉得又生气又轻松,生气是因为她只愿意相信她想去相信的人,而我做任何证明其实都没用。轻松的是,我觉得这不是我的问题,而是她的问题,随后我离开了她。

     在关系中,如果出现了矛盾和误会,一定要及时沟通解释,但不要觉得解释了就一定有效果,因为潜意识愿意相信你的人,怎么都能理解你。 而出于利益和情绪化的人,无论你做出怎样的解释,他也不一定相信你。这是他的问题,不是你的问题。

  






  远方:  在互联网时代,你每天都在被动地接受蜂拥而来的信息,它会让你的的思维变得懒惰,让你变成别人的提线木偶,甚至有时候自以为独特的观点,已经是各种自媒体精心加工过的。如果你不具备批判思考的能力,就很可能活成了别人的复读机。信息伴随着问题,而不是事实。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增强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做一个批判性思考者,才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有人问,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批判思考者?




曲鹞奇:这里我们可以谈谈“从众心理”,这是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从众的力量有多大? 有一个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他拿出一张图, 图上有两根线段, 两根线段长度差不多,但是还是能明显的辨别出一根长、一根短。 随后专家故意找了十个实验者,故意说那跟短的线段更长一些。 然后第十一个人也认为原本短的线段,更长一些。 这可能更直观的印证了中国一句成语-----人言可畏。   一个人说什么,可能还没人信。   如果三个人或者更多的人说,即使是错误的话,也会被当成真的。

    童话故事中《国王的新装》,里说全国的民众都在撒谎讨国王的欢心,以及不能承认自己是傻子。  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从众心理,当足够多的人去认同一个错误的言论,剩下的人就会理所当然的认为这个所谓的错误的观点就是真的。



    当下社会中,有很多家长有竞争焦虑。 例如攀比最多的就是假期孩子要报什么班?我和很多家长谈过这个问题,小部分家长说报培训班是为了锻炼孩子的能力,但还有大部分的家长说,给孩子报班是因为孩子班里的孩子都报了,同事家孩子、邻居家孩子也报了,我们也要报! 这就是典型的从众, 我爱人身上有体现出了这种趋同于大众的倾向。我爱人说最见不得暑假里孩子无所事事的玩,一定得去找点事情做! 这个观点可能也是大部分家长的感觉,但为什么大人见不得孩子无忧无虑、自由自在。难道无忧无虑对孩子有害吗? 我们小时候假期不都是写完作业后吃着冰棍爬在凉席上看电视吗?  好像我们自身没有因为无所事事而出现什么心理问题啊?  

   家长把无忧无虑的孩子赶到各种培训班,多多少少有从众的作用。因为别人家孩子都报班了,一个大部分家长都做的事情,一定错不了,我们也要去做!而且别人都报班了,如果我们不报班,这可能会有隐隐的危险,而且如果大众都在做的事情,如果我不趋同,我承受的压力就太大了。 所以我也给孩子多报几个培训班吧!

   从众积极的一面就是,大众都去选择的方向,说明这个选择经得起大众的检验,我去跟着选择应该没错。  所以从众可以节省我们自己独立去验证的麻烦。

    但是从众的缺点就是,在群体中个人的理智和思考能力会被压制,1895年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创作的社会心理学著作《乌合之众》中说,当一个体从众于群体中,就会变的平庸,这也符合正态分布,因为社会学认为:二八定律,就是优秀的、成功的人只占到二、而普通人占到八成, 所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优秀的人绝不会出自百分之80的人群中。

     美国石油大亨洛克菲勒在街上擦皮鞋   ,小孩边给他擦皮鞋边对他说:我给您推荐一支股票,肯定涨得好……”洛克菲勒听了心中一惊,一个擦皮鞋的孩子都开始给别人推荐起股票来,看来股市大限已经不远了。回到公司,洛克菲勒立刻下令将所有股票清仓,一支不留。果然,两个月之后就迎来了华尔街崩盘,多少人在一夜之间倾家荡产,而洛克菲勒在这场风暴中安然度过。

    简单的说,当一个行业发展势头良好,结果大部分人都在往这个行业里挤。那么这个行业必然饱和,所有人的利益就变薄了,甚至亏损。现在正在填报高考志愿,有的家长觉得送孩子去学经济或财务吧,以后一定挣钱。 如果大部分家长都是这么想的,那么未来就是有很多经济专业毕业生,供大于求,反而很难就业。




    远方:没有主见的“墙头草”,耳根子软,风一吹就倒,不具备批判思考能力,那大战四方的“键盘侠”、杠起整个地球的“杠精”那就是立场最坚定、最具有批判思考能力的群体了吧。其实不是。尼尔·布朗教授在《学会提问》里说道:“一个成功的、积极的学习者是一个愿意改变自己思想的人。……对那些怪异甚至危险的观点保持开放性。”批判思考者真诚而公正,开放而包容,面对不同意见也能虚心倾听。而缺乏批判思考的人,就是“键盘侠”和“杠精”完全是为了反驳而反驳,故步自封,自以为是,容易鄙视看轻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甚至会语言暴力他人,害人害己。我们每个人都要保持孩童一样的好奇心,同时要虚心灵活不失公允,又能乐于三思、通透看问题,这才能成为真正的批判思考者,成为一个独特又有智慧的人。



曲鹞奇:开头说容易被催眠的人是因为他们的受暗示性强, 那么还有一些人的受暗示性很低,不容易被催眠, 但是这样如果受暗示性过于低,这种人也会变的包容性差、极端自我、偏执顽固。生活中有两种人会显得很固执,一种是偏执型人格的人, 还有一种就是老年人。

  偏执性人格的人不能站在客观的角度看待问题,他们出于安全感的考虑,很少去接受不同的观点,因为在他们的心理必须要追求稳定和过于看重结果,如果轻易接受了别人的观点,就意味着他得要改变自己的认知,但是改变认知又会给他造成不稳定感。   过于看中结果也是他们固执的原因,因为他们就像要结果,所以任何对于结果有影响的观点,他们都不能也不敢去接受。

      我在咨询中见过一位男士,妻子两年前出轨,但是丈夫不舍得分手,一遍遍的求妻子回心转意,但是妻子为了逼他离婚,已经和情人私奔了,并且妻子扬言,只有丈夫答应离婚,自己才会回来见丈夫。我的咨询方式是想让丈夫接受这个事实,看看还能不能为自己和孩子争取一些现实的利益,因为感情肯定是保不住了,即使求着妻子回来,未来妻子也不会真心和丈夫好好过的。但是这位丈夫很决绝的要求我只能帮他挽回妻子,不要说离婚的事情。这就是过于固执,而完全忽视了现实因素。



    老年人的固执是生理也是心理原因,因为绝大多数人步入老年后,思维就已经成为定势了,我们工作中,基本没有老年人上门咨询,即使有也是为了让我们帮他搞定孩子和家人。老年人的思维定势是一个本能的无可避免的现象。所以有的年轻人总在抱怨说,和婆婆说了一万遍,不让这样带孩子,结果婆婆当场答应,扭个头又按照她的方式带孩子;有的子女说,不让父母吃隔夜菜,结果父母不听,甚至发生争执;有的大龄单身抱怨,父母总是控制自己的生活,自己说了无数次,不让他们管,结果他们还是唠唠叨叨。

    在这里我要说的是,别去改变老年人,因为老年人的不可改变这是心理发展的必然规律。  要么年轻人接受老人的这个特质,就像接受太阳从西边落下、东边升起一样,这个是无可改变的。 老人想做什么就去做,老人说什么,就听着,反正我只是听,不一定非要执行。   要么年轻人成年后独立出来住,和老人保持一碗热汤的距离,既可以照顾到老人,也可以保持适当距离, 这也是对老人的尊重。年轻的母亲,如果决定把孩子交给婆婆带,就得接受婆婆自己的养育的方式,你没有办法去强迫老人发生改变,况且也改变不了。老人不是故意要和媳妇对着干,而是出于思维定势,老人们不愿意改变自己。

     

   最后,还是要说,教育的本质是教会人们独立思考,而不是照单全收,尽信书不如无书。凡事先不要去想大众都接受,这个观点一定对? 这是一种思维上的偷懒, 我们应该先在自己的角度去分析验证这个观点。看看这个观点是否符合逻辑、是否符合现在的年代。 这就会锻炼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END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