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登录
注册忘记密码
查看: 2673|回复: 0

[时政热点] 元代岭南广西道肃政廉访司佥事吕蒙甫事略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0-11-29 09: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 要】元代山西人吕蒙甫曾经在岭南广西道肃政廉访司、海北海南道肃政廉访司长期任职,可是清代桂林地方志对其记载很少,而且将其姓名误记为吕流。今据元代文学家虞集所写《吕公神道碑》,介绍吕蒙甫在广西桂林及广西南部的感人事迹,为地方志提供新资料。元顺帝在广西时还曾手书“恒斋”两字赐予吕蒙甫之父。

  【关键词】元代;吕蒙甫;岭南广西道;肃政廉访司佥事;事略

  【中图分类号】 K291/29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434X(2019)04-0032-03

  吕氵充,字蒙甫,山西汾阳人,为元代著名廉吏、法学家。生前任刑部侍郎、元北都宪使,卒后加官礼部尚书,爵封河东郡侯,谥曰简肃公。元代儒学家虞集①留有《皇元嘉议大夫、山北辽东道宪使、赠礼部尚书、上轻车都尉、追封河东郡侯、谥简肃吕公神道碑铭》(以下简称《吕公神道碑》)②一文,记载了他在广西的诸多政绩。
  一、吕蒙甫生平简介


  吕蒙甫大约生于1288年,逝世于至正六年(1346)。根据虞集《吕公神道碑》推断,吕蒙甫20岁离开山西汾阳前往大都(今北京)求职,先后担任内府史、印钞库使、丰穰仓监、通政院照磨、京城库副、都转运使经历③等职务,以干练闻名职场。1324年,被推举到地方廉访司任职,开始了他20余年的廉政生涯,先后在淮西道(治今淮安)、江南诸道、海北海南道、岭南广西道、山北辽东道等地肃政廉访司④任职,由肃政廉访司知事升监察御史,由监察御史升肃政廉访司佥事和肃政廉访使。其间曾经任职襄阳路总管、大名府尹等重要职务,深得丞相、史学家脱脱⑤和元顺帝的赏识。1346年,吕蒙甫因积劳成疾在海北海南道(治今雷州)任所去世。兹将元代吕蒙甫的行年(根据碑文推断)排列如下:

  ① 虞集(1272—1348),元代著名学者、诗人。其诗与揭傒斯、范梈、杨载齐名,人称“元诗四家”。

  ② 《皇元嘉议大夫、山北辽东道宪使、赠礼部尚书、上轻车都尉、追封河东郡侯、谥简肃吕公神道碑铭》,碑文原稿见民国版《汾阳金石类编》一书。嘉议大夫,文职散官名,元代为正三品。宪使,元代肃政廉访使的简称。上轻车都尉,勋官名,正三品。礼部尚书,元代为正三品。

  ③ 内府就是皇宫内负责监造器具的部门,即内务府。丰穰仓,元代大都仓库之一,仓监支纳正七品。通政院是元朝主管驿站的中央官署。照磨,即“照刷磨勘”的简称,掌管磨勘和审计工作。库副,官名,元代为从六品官。

  ④ 肃政廉访司,元代官署名,掌监察百官,所巡视地区称为道。元代全国分为二十二道,每道置廉访使、副使、佥事等官。

  ⑤ 脱脱,元顺帝时期的著名丞相,蒙古族,主持编修宋、金、辽三朝正史。

  1324年,任京城库副、河间路(今河北)都转运使经历,迁都府经历,授承直郎(正六品)。

  1325年,擢升淮西道肃政廉访司(治今淮安)知事、大中正府左右司知事,授承德郎(正六品上)。

  1326年,任江南诸道行御史台监察御史(驻今南京)。

  1328年,任职湖广行省(治今湖北武昌)。

  1329年,任海北海南道肃政廉访司佥事,管辖今雷州半岛、海南岛、广西北部湾沿岸等地。

  1331年,任岭南广西道肃政廉访司(治今桂林)佥事,授中宪大夫(正四品),当时元顺帝在广西。

  1332年,任江南湖北道肃政廉访司(治今武昌)佥事,授亚中大夫。

  1334年,任江南湖北道肃政廉访使,见《张真人道行碑》。

  1335年,任襄阳路总管、本路诸军奥鲁总管,兼管内劝农事,授亚中大夫(从三品)。

  1340年,任刑部侍郎(四品),脱脱在本年担任丞相。

  1342年,任大名路(治今河北大名)总管兼府尹、本路诸军奥鲁总管,兼管内劝农事、知河防事,授大中大夫(从三品)。

  1344年,任海北海南道肃政廉访使,管辖今雷州半岛、海南岛、广西北部湾沿岸地区,授嘉议大夫(初正三品)。

  1346年,任命为山北辽东道肃政廉访使,治所位于元代北都,管辖今内蒙古东部、辽宁西部等地,授通议大夫(中正三品)。未赴任,殁于今雷州。

  1346年,赠礼部尚书、上轻车都尉,谥号简肃,授正议大夫(上正三品)。
  二、吕蒙甫在广西桂林的事迹


  吕蒙甫在广西任职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329—1332年,先后任海北海南道、岭南广西道肃政廉访司佥事,治所为雷州、桂林。据新编《桂林市志》记载:“元至顺年间,佥宪吕氵充在桂林城边三皇殿(今三皇路西段)塑十代名医像,并择师培养医学人才。”这里将吕氵充误写为吕氵充。清嘉庆《广西通志》在肃政廉访司佥事一栏下写道:“吕氵充,冀宁人,至顺二年以中宪大夫任(旧志写作氵充)。吕思诚至顺三年任,见名宦。”吕蒙甫至顺二年和三年皆在桂林,吕思诚当时为国子监司业,没有去桂林,因此明代《桂林府志》将吕蒙甫列入桂林名宦祠。受《元史》影响,清嘉庆《广西通志》将吕蒙甫误作吕思诚,但又不能改编旧记,所以分为至顺二年为吕氵充、至顺三年为吕思诚。

  1331年吕蒙甫离开雷州,调任岭南广西道佥事,坐镇静江府(今桂林),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吕蒙甫的工作赢得了朝廷、百姓的一致好评,也成为吕蒙甫此后升迁的一个重要起点。桂林民众对他非常感激,当他离任的时候,“老幼遮道,垂涕不忍别”,万人空巷泪别一位佥事,这在有元一代是少有的。

  元代文学家虞集《吕公神道碑》记载:“上遣使特赐服以劳,加中宪大夫,移迁岭南道肃政廉访司事。时今上皇帝潜龙在焉,察蒙甫之忠臣,由父之教也。亲御翰墨,书‘恒斋’字赐之,盖取诸《易》云:‘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其父子之名,固已简在上心矣。凡所行,悉如海南北,其孤寒子弟,公割俸延师以教育之。民告饥,吏白当闻,公曰:‘此闻动淹旬月,吾不忍赤子之绝于乳。’亟命发粟赈之。垦屯田,教树畜,凡为民兴利除害者,汲汲而勇为之。广海之间,无遗□。至顺三年四月十九日,弟浃殁于家,公闻之泣曰:‘二亲年迈,一弟又亡,其能居乎。’乃归省亲。老幼遮道,垂涕不忍别。”

  吕蒙甫在桂林任佥事时,适逢尚未当政的元顺帝在桂林潜邸,所以他得以与元顺帝结识,并且深受元顺帝推崇,又是赐字,又是赐服。“时今上皇帝潜龙在焉,察蒙甫之忠臣,由父之教也。亲御翰墨,书‘恒斋’字赐之,盖取诸《易》云:‘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其父子之名,固已简在上心矣。”多年后,元顺帝在大都见到吕蒙甫的时候,再次夸赞吕蒙甫在桂林的政绩,“上记其桂林之政,特赐服以宠异之”。

  元顺帝为什么特别赞扬吕蒙甫的桂林之政呢?虞集《吕公神道碑》叙述了吕蒙甫在广西桂林的具体施政措施:

  其一,兴学校,厚风俗。吕蒙甫是理学家,每到一地总是先修学校,在桂林也不例外。他的具体做法是,凿泮池,塑孔子像,树立儒学新风,其目的在于移风易俗。在桂林,对于孤寒子弟,“公割俸延师以教育之”。元朝注重儒学始于吕蒙甫之时,可以说,吕蒙甫对元顺帝亲政后重视儒学影响比较大。

  其二,劝农桑,教树艺。“垦屯田,教树畜,凡为民兴利除害者,汲汲而勇为之。广海之间,无遗□。”通过推广科学知识,桂林农业得到较好发展,维护了社会稳定。
  三、吕蒙甫在广西南部的事迹


  第二阶段为1344—1346年担任海北海南道肃政廉访使,管辖范围涉及今广西北部湾沿岸地区。吕蒙甫两度任职海北海南道,姓名列入雷州名宦祠。元代的海北海南道包括今广西钦州、北海、防城港等地区,期间“有疑狱,参伍得实,俱赖以免。岭海之间,去天日远,民之郁抑多未获信,公盛洗涤冤滞,不可胜纪”,平反了大量的冤假错案。《吕公神道碑》叙述了吕蒙甫在广西参与和处理的四件事情。

  其一,钦州瑶民义释吕公事件。“公按治钦州,瑶民猖獗,公后御寇,寇执之问,知公之廉,即释之。”元代钦州社会动荡,瑶民反抗活跃,吕蒙甫身先士卒,撤退时又让大家先走,自己殿后,不幸被瑶民俘获,瑶民审问时得知其是吕蒙甫,因早闻其清正廉洁,随即将其释放,并乐意接受他的招安。为此流传下来钦州瑶民义释吕公的历史佳话。

  其二,也速不花诬告案件。蒙古族官员也速不花对蒙古族安远尉禄合有意见,诬告禄合有罪,酿成冤案,吕蒙甫破例重审。“广西僚寇灵山,广帅命千户约安远尉禄合领卒追击。贼降,千户与禄合争功,广帅奏差也速不花与禄合有隙,党千户,诬禄合罪,以告其帅。事上行省,囚禄合于雷瑶而不白。公闻,请渫禄合冤,破例申之,而正也速不花党诬罪。”

  其三,合浦县韩某拾遗冤案。“有商郭,舣舟白沙浦,夜遇风,登货与岸,岸人掠之,而韩氏兄弟适至,得所遗物甚微,郭诣韩取之,欲尽偿所失,有司以盗论韩,而白诸宪府,得其情,谓韩拾遗非盗,按律免之。”

  其四,博白良民冤案。“瑶人寇遂溪、石及海康诸乡,官府驱贼退,民有执盗后者系狱,吏用其词,以为盗皆郁林(今玉林)、博白民,移文捕之。博白吏械良民与己仇者六人以致府,白宪府,问得实,释之。”

  吕蒙甫在今广西南部地区的怀柔政策,对元后期和明代在广西采取的民族政策有一定的影响。而历任官员不敢过问的地方首恶,吕蒙甫一到任,即通令捉拿归案。清代著名的廉吏于成龙也出自汾州府,无疑深受吕蒙甫的影响。

元代岭南广西道肃政廉访司佥事吕蒙甫事略-1.jpg


  四、开创“桂林八景”的应是吕蒙甫而非吕思诚


  《元史·吕思诚传》记载:“(吕思诚)寻擢国子监丞,升司业,拜监察御史。与斡玉伦徒等劾中书平章政事彻里帖木儿变乱朝政,章上,留中不下,思诚纳印绶殿前,遂出佥广西廉访司事。巡行郡县,土官有于元帅者,恃势鱼肉人,恐事觉,阴遣其子迓思诚于道。思诚缚之,悉发其阴私,痛惩其罪,一道震肃。”

  《元史·吕思诚传》仅仅记载了吕思诚入仕和去世的时间,对其二十年官宦生涯则没有具体记录,反映出《元史》对吕思诚生平资料占有不足。关于吕思诚左迁外任之事,可能来自文人的耳闻,而混入了吕蒙甫的轶事。笔者认为,《元史·吕思诚传》在以下两个方面可能存在误记。

  其一,“寻擢国子监丞,升司业,拜监察御史”。大约1331年以后,吕思诚任国子监丞,为六品官,后升“司业”,是四品官,主要工作是管理国子监。这里“拜监察御史”的记载很难成立。“监察御史”只是一个七品官,吕思诚不可能从四品的司业“升拜”七品的监察御史。事实上,1326—1331年吕蒙甫任职江南诸道行御史台监察御史,元代《金陵志》有明确记载,虞集《吕公神道碑》也详细记载了吕蒙甫在江南诸道监察御史任上的政绩。

  吕蒙甫在监察御史任上首言八事:“开经筵,严卫禁,清选法,举贤才,复常平,设义仓,谨边关,修武备。”在湖广行省任上,有效阻止了四川境内的动乱向东蔓延。所以关于吕思诚拜监察御史以及后来“浙西巡视”的故事,可能是吕蒙甫的轶事。

  其二,“思诚纳印绶殿前,遂出佥广西廉访司事”。1335年,蒙古族彻里帖木儿出任中书平章政事,提出废科举的主张,并且得到朝廷同意,国子监司业吕思诚与京官许有壬坚决反对,并请求辞职。此事件在《元史》中有多处记载,“思诚与斡玉伦徒等劾中书平章政事彻里帖木儿变乱朝政,章上,留中不下,思诚纳印绶殿前”。在此次事件中,吕思诚只是辞官,不是被贬,所以不应该“遂出佥广西廉访司事”。一则国子监司业是四品官,肃政廉访司佥事只是五品官;二则京官外放平级调出也是贬官,吕思诚乃主动辞官,不可能接受如此严重的贬官。事实上,吕思诚辞官当年,就与许有壬一起被召回大都官复原职,不存在“贬官”佥事的时间段内,担任广西肃政廉访司佥事的另有其人。根据虞集《吕公神道碑》的记载,吕蒙甫出任岭南广西道佥事的时间是1331—1332年。他“垦屯田,教树畜”,大力开发广西桂林地区,赢得了极高声望,其桂林之政在多年后还被元顺帝提及。《元史·吕思诚传》将吕蒙甫在桂林的政绩错误地移植到1335年才到桂林的吕思诚身上。因此,开创“桂林八景”的吕公,应该是吕蒙甫,而不是吕思诚。

  吕蒙甫离开广西的时候,万民落泪,“老幼遮道,垂涕不忍别”。元顺帝因为吕蒙甫在桂林的政绩,赐给他带有御手的红色龙服,此画像至今保留在民间。虞集则用“化洽南土,声达天朝”来赞颂他的政绩。这样一位让桂林人感恩戴德的佥事,希望桂林方志学者予以关注。(作者:山西柳林联盛学校 吕世宏,原文载于《广西地方志》期刊2019年第4期)

元代岭南广西道肃政廉访司佥事吕蒙甫事略-2.jpg



长篇传记小说《大元廉吏吕蒙甫传》目 录

吕世宏著

序一………………………马志超(山西社科院教授)

序二……………………王云照(汾阳纪委书记)

前言 ……………………吕世宏

第一章、最美廉吏

引 言………………………………………………2

吕蒙甫生平……………………………………… 3

第二章、家学启蒙

1、孝廉世家 …………………………………

2、吕宣教子 …………………………………………

3、王天琪与君祥书馆………………………………

4、游学平阳…………………………………………………

第三章、负笈京师

1、教授大名………………………………………………

2、汾州天宁寺赈灾………

3、大都十年记……………………………………………

第四章、监察御史

1、江南行台监察御史首倡开经筵……………………

2、巡按浙西………………………………………………

3、天历元年四川烽火 ………………………………

第五章、海北海南

1、天涯海角 …………………………………………

2、声达天朝………… ………………………………

3、单骑平蛮招降万人 ………………………………

4、断后被执瑶民义释吕公 …………………………

5、雷阳义冢泽幽园 …………………………………

6、文宗赐服特使颁诏雷州 …………………………

第六章、濯濯桂林

1、桂林善政 ………………………………

2、情寄赈灾 ……………………………

3、开创桂林八景文化 ……………………

4、皇储御书赐字恒斋 ……………

第七章、襄阳总管

1、奔赴襄阳……… ………………………………

2、新约束明宪令 …………………………

3、揭示白鹿洞规 …………………

4、岘山的思念 ……………………

5、洗涤冤案无数 ……………………

6、万人空巷送郡守 ………………

第八章、忠孝两全

1、修缮大明观与麻衣仙姑庙 ……………………

2、参与创建卜山书院 ……………………………

3、编撰《至正条格》 ………………………

4、特殊的官服金手蟒袍 ………………………

第九章、大名府尹

1、大名新政…………………………………

2、嘉禾献瑞……………………………

3、抗洪防盗保城安…………………

4、如尹襄阳

第十章、宪使春秋

1、鉴谷垂泪广海欢歌…………………………

2、党诬之案…………………………

3、博白良民冤案……………………………

4、海北道二豪伏法……………………

5、徐闻县吏逼婚………………………

6、打击海盗护商船………………………

7、辽阔的山北辽东道……………………

8、鞠躬尽瘁魂留海北……………………

第十一章、行为世范

1、芳名永在府衙万古怀清吏…………

2、汾州城外柏森森…………………

3、吕蒙甫与苏天爵、姚天福比肩………

4、吕蒙甫诗传………………………

5、结束语……………………………

第十二章、贞珉丹青(史料研究)

1、吕蒙甫年表的确定…………………

2、虞集《吕公神道碑》原文………

3、虞集与吕氏碑刻…………………

4、吕荣神道碑……………………

5、吕宣神道碑…………………

6、吕浃墓道碑…………………

7、吕济墓道碑……

附录

1、元代帝王世系表 ……………………………

2、《山区经济》——山西籍著名宪使吕蒙甫

3、元代山西史学家吕思诚研究 …………………

4、《学术论丛》——河东吕氏史略………………

5、《汾州文化》——汾阳吕氏迁徙史……………

6、《文物世界》——汾阳吕承事家族墓地石刻时代考辩…

7、《谱牒研究》——汾阳河东吕氏《三和族谱》简介………

后记

参考书目……………………322

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123@shiyan.com)删除!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