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登录
注册忘记密码
查看: 2152|回复: 0

从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等,看灵感与佛性(上)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2-8-24 23: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xiaojian/飛天语 音:飛天语

何谓灵感(inspiration)?



个人理解,它是被所见、所读、所闻、所听、所思、所想、所梦等感知、思想、智识或意识活动而启发、激发而来或者莫名触发而来的有一定关联性、创造性或(潜在)突破性的想法、创意、感觉、幻觉、心思、情愫等等质素。


在阐释此定义时,我感觉到灵感于我似有若无、忽近忽远,但是我还是通过静心思考、反复推敲、各角度斟酌后写了出来。以后有了新的感悟和灵感后再行修订改进。



古希腊人认为灵感来自缪斯女神以及阿波罗和狄俄尼索斯神;在基督教教义中,有说,灵感是来自圣灵的礼物。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灵感是一种潜意识,并且说,可在艺术家们的内心深处找到灵感。



有推特网友说:『真正感受生活的人,才能真正从生活中找到灵感。』即便艺术果真完全源于生活,我们又如何真正分得清哪些是素材,哪些是灵感?而所谓的艺术(作品)高于生活恐怕只是人类的一种狂妄而已。



艺术作品能否真正(在某方面或各方面)高于生活,那得看艺术创作者的智识、能力、德性与格局如何。尤其是德性与格局,最为重要。

音乐人周杰伦说,『我不看电影是不行的,看电影可以刺激我做音乐的灵感』。这或许大抵就是所谓『灵感的跨界激发、跨业激发』。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说,『在青蒿素发现的过程中,古代文献在研究的最关键时刻给我灵感。』这是在说科学家们的每一项伟大发现往往都有赖于站在前辈巨人的肩膀之上。



这也等于是在强调人类的知识、思想和智识的(应可)共享性、(彼此)关联性和激发性。牛顿在功成名就后,也说过感激前辈大师的话。



俄国剧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说,『我只相信一条:灵感是在劳动时产生的。』这可能是一位有劳碌宿命的可怜家伙。

爱迪生说,『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天分,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但是那百分之一的天分更加重要。』爱迪生这话说得很滑头,也很含糊。努力和天分到底哪个权重更大呢?



传说中宋朝有个当官的叫卫仲达,有一天他梦见自己被阎罗王拘进地府受审。阎罗王晒出卫仲达的善恶薄,卫看到记『恶』的册子铺满阎罗殿堂,记『善』的册子却只有薄薄一卷。但是,称重后发现,『善』册的分量反倒更重。卫仲达由此免于下地狱。



梦醒后,记梦,并以此梦与家人共勉,努力多种善因,以求善果。不知爱迪生所说的『天分』是否包括灵感在内?是不是灵感这东西分量很重,能量很大?

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诗人普鲁东说,『只有在偶然的机会中,才能得到不竭的灵感。』



什么样的偶然?什么样的机会呢?不竭的灵感,想必夸张了,一段时间内持续迸发的灵感,还差不多。



灵感飘渺且倏忽。你刻意求索,它未必搭理你。你心力交瘁,心灰意冷,放弃了追求,她可能偏偏又飘过来挑逗你,甚至,还可能会闯进你的梦境,勾引你。是为『梦中偶得之』。



不过,真的只是偶然得到吗?恐怕不尽然。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如果没有日间所思的前功铺垫,可能仍会梦见灵感,说不定灵感来得更强烈、更深刻——这种看似没来由的灵感,它的缘起又是什么呢?
据说,苏轼曾言『书到今生读已迟』,也有人说这话是(清朝人)袁枚说的。大意是说读书求智慧这种事并不是一辈子的事,如果前世不读书,今生恐怕觉悟不了,而今生的读书将惠泽来世。



有些人之所以能够读书而得以悟道,得以明心见性,是得益于许许多多的前世前生的用功读书和思考,是文字般若(智能)在今生才得以激发出来。可见觉悟不易。



文字书本承载着知识、经验和历史。也可能承载着谎言和误人子弟的所谓方略。会读书,善读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读书读到SQ、迂腐以至于灵魂残废的人也是有的。



有些人看似并不怎么读书,甚至大字不识,可是自性清净,悟性极高,悟道以后,入明心见性之佛境,再来作文章、论文章,每每妙语连珠、意境高远。可见,读书,只是悟道的诸多法门中的一种而已。

明末画家董其昌(1555-1636)在其《画禅室随笔》之画诀篇说,『… 画家六法,一气韵生动。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有天授,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矣。…』



气者,气质、气格;韵者,韵致、格调、意境也。董其昌这番话强调了作画需要天分和灵气,这天分和灵气的主要表现就是气韵(气格和意境)。董认为通过读书和行路(看景、阅人、观世道)之修为也(有可)能达至清净自性之境,胸中有丘壑,下笔如有神。



雕塑家罗丹说,『要有耐心!不要依靠灵感。灵感是不存在的。艺术家的优良质量,无非是智能、专心、真挚、意志。像诚实的工人一样完成你们的工作吧。』

灵感不存在吗?当然是存在的。



罗丹这番话很值得商榷。我们可以强调不要受制于灵感,在没有灵感时,我们也可以用心且勉力去创作。说不定在创作的过程中,灵感会突然迸发出来。



受到灵感的眷顾,我们应该感恩,包括感恩你自己的努力,也感恩别人给自己的启发。



一时没有灵感,但是又必须限时完成作品,那就不必过分依赖灵感,只要自身具备一定的智识、能力、涵养和格局等质素基础,找准方向,找准方法,用心去做,加之必要的参考、借鉴甚至模仿等技巧,大抵也能交差……

【未完待续……】



#原创随笔##人生感悟#
正在看文,喜欢此文的你,欢迎关注@天天语你相伴 感谢您的留言,评论,点赞和转发!
<hr>天天语你相伴,至真、至诚、至善!
身边的“坎儿”讲给你听,愿你悟之、避之,陪你遇见更好的自己!
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天天语你相伴】,并联系告知我们,谢谢!

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123@shiyan.com)删除!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